• 33阅读
  • 0回复

在中国南极考察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5
第6版()
专栏:

  在中国南极考察站
  本报记者 管彦忠
  (四)夜话闯极圈
阴历除夕,在“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上。吃过年夜饭不久,餐厅里的春节音乐茶话会开始了。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地球最南部欢度佳节的年轻人们唱啊,跳啊,尽情欢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春天的到来。
记者发完稿以后,在驾驶室里找到了船长张志挺。室内没有开灯。窗外,风在呼呼地叫啸。船长坐在荧光屏旁,注视着扫描的指针,这是船上的雷达在监视考察船所在的海区的风浪变化情况。那一个个白点是大风卷起的海浪,暗处是陆地。张船长说,起风了。如果脱锚,就得把锚收起来将船开走,等风势弱了再回来。在场的几个人都说,碰到有风浪,船长总是在驾驶室里。
我国自己制造的一万三千吨“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与海军J 121号打捞救生船组成的编队,劈波斩浪四万里,胜利地把考察人员和建站物资运到了目的地。在卸完建站物资以后,“向阳红10号”又载着南大洋考察队两度到南极海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他们战胜特大的南极风暴,闯进了南极圈,登上了南极半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时近午夜,风小了,船也不怎么摇晃了。张船长应约向我们谈了他们在南大洋“探险”的经历。
“1月24日,我们接近了南极圈。海浪越来越大,船摆到了二十八度,奇怪的是还没有看到冰山。那天正在会餐。一个大浪打来,桌上的菜一扫而光。真是‘虾跑了,蛋滚了’,人挤到一边去,就坐在地板上吃。大风卷起的海浪黑乎乎的,象小山一样移过来。我紧握舵把,掌握方向,按内线航行,躲过了几个大浪。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一小时只能行进三至四海里。就这样折腾了六个多小时,我们中国造的考察船终于通过了南极圈,深入到极圈以南十六点三海里的海域。这时正前方和左侧已看得到很大的冰山,不能再前进了。我们停下船来调查了三个多小时,就调转船头,顶风朝新的站位前进。
“战胜1月26日那次特大风暴是我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下午三点钟我在值班。风一直很大,极地的又一个气旋在形成,船就在它的中心附近,我们只能向西北航行。海浪有十二米高,如同一堵大墙,狂风吹过来,把墙顶部分扯开,就象撕碎棉花那样,无数的水珠飞洒下来。天空阴沉沉的。我们的大船真象一叶小舟,漂在浪与浪之间一百米左右宽的波谷里。大浪使船摇摆到三十四度,水漫上了甲板,飞到了八层楼高的驾驶台上。人站不稳,新影的同志只好躺在地上拍电影。我抓住钩子不放,一定不能让海浪把船打横了。根据风向、船速和过去的经验,我操纵船同迎面而来的大浪保持二十五度的角度。风力达到十二级以上,我一次要用八分钟才能把被大浪打偏的船头扭过来,真是费劲。到晚上八点,我们看到了太阳,但风浪还是很大。食堂送来蛋炒饭,我哪有心思吃。驾驶室里进来好多人,他们都看着我,可我谁也不能理,指挥全船要紧。经过全船同志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前后与风浪搏斗了二十多小时,我们安全回到了乔治岛的民防湾。我的腿站麻了,是同志们把我扶下来的。
“我们还登上了南极半岛大陆。那天,我们三十六个人坐上登陆艇。我用望远镜指挥小艇前进,躲过大冰块。那一带鲸鱼特别多,也要小心。我们选择了一块黑乎乎的陆地,上面还有小房子,有淡水湖。小艇离陆地还有二十多米,开不动了。我和大家就脱了鞋,挽起裤腿,跳进冰冷的海水中,直奔岸上。上了陆地以后,我们插上五星红旗。同志们有的在考察,有的照像,有的拣石块作纪念。这时天空飘着雪花,我看见两只海狼探头探脑,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巨海燕在头顶上呱呱地叫,海水碰撞冰川发出很大的回音,真有点阴森森的。我们在陆地上呆了半小时,这是考察队第一次踏上南极半岛……”
忽然,窗玻璃上映着红光,接着传来噼噼啪啪的响声,船上的小伙子们放起了节日的焰火。张船长的讲述,使人不由想到:我们的考察队员、船长、船员是多么富有开拓事业、顽强拚搏的献身精神!
(待续)(附图片)
  图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