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在中国南极考察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6
第6版()
专栏:

  在中国南极考察站
  本报记者 管彦忠
  (五)在近邻作客
长城站与智利的马尔什考察基地和苏联的别林斯高晋考察站近邻,相距两公里。
2月20日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去访问这两个站。太阳不时从云缝间露出来,冷风吹到脸上不那么刺人,有点象中国北方的早春天气。我们沿着海滩的乱石坡行走,没有路。几只红嘴企鹅在水边行“日光浴”,一点也不怕人。
翻过一道坡,智利站到了。规模可真不小,桔红的工作房加上米黄色住宅区(后来得知叫“星星村”)有二十来幢。有的住宅正在施工,拖拉机嘟嘟响着,在搬运木料,一些工人在安装墙板。
我们先到了供应站。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罐头、酒、食品,还有新鲜的圆白菜、葡萄,有人在领东西。在这里,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两个在南极出生的婴儿。那个只有一个月的小家伙还裹在襁褓里,白白的小脸,正闭着眼午睡呢。三个月的男孩胡安·巴勃罗是第一个出生在这“白色大陆”的孩子,两眼睁得大大的,精神得很。他的爸爸和妈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去坐坐。走在路上,我问女主人,
“孩子不怕冷吗?”她回答说,“已习惯了”。到家后打电话问气象台,这时室外气温是2.3摄氏度。
这一家男的是考察站的外科大夫,叫赫尔曼·卡马乔。女主人玛丽亚·马蒂诺是护士学校的教师。他们从圣地亚哥到南极已经一年零一个月了,两年期满轮换。他们的另外两个男孩分别为五岁和六岁。卡马乔介绍说,目前有六个家庭住在基地,九个小孩,到年底将增加到十五户,孩子也就更多了。学校已经建立,将派来两名教员任课。
他家的住宅面积有六十多平方米,三室一厅,厨房与客厅是连着的。电暖气使屋里暖融融的,气温表的水银柱升到二十度半,我们只好把羽绒服脱掉。客厅里铺着绿色的地毯,沙发是没有扶手的,家具都是站上的财产。好几盆热带阔叶植物生长旺盛,生机盎然。上面有一盏冷光灯照射着,据说辐射作用与太阳一样,但不发热。在厨房的窗台上,花盆里的西红柿长有一尺半高,结了两个小核桃那样大的果实,还有几朵小花。不看室外,你真很难说这是在南极。
玛丽亚端出饮料和自己做的点心来招待我们,并把家里的照片拿给客人看。卡马乔则放录相带,让我们领略他摄制的南极半岛地区的壮丽风光。基地里有个闭路电视网,他就是节目的主持人。每天将从电台收到的来自圣地亚哥的消息在电视上宣读二十分钟,然后放映动画影片以及为了开心而编制的广告。现有九台电视机,计划增加到十五台,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录相里有一段他的小胡安出生的场面,哇哇的哭声宣告了第一个南极婴儿的降生。孩子体重三千七百八十克,母亲在笑着与医生说话。基地有一个医院,设备齐全,能做各种手术。这个基地离机场跑道不远处有一座旅馆,一百零六个床位时常客满,说明马尔什基地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基地还有邮局、银行……
长城站所在的地方冬天是什么样子?主人拍下的录相显示出一片冰天雪地。积雪有三米厚,是海豹栖息繁殖的好地方,多时达到上千只,一年有百多只小海豹在这里问世。
在屋里的茶几上有一把铜茶壶。玛丽亚说,那是中国的产品,她很喜欢。她还学会了做几道中国菜:炒鸡块,馄饨汤。她说,她看过中国杂志,现在能在南极接待中国朋友,一起谈谈,实在高兴。她真诚地说,他们一家愿意为中国朋友提供帮助。我们临走时,她留下了在圣地亚哥的地址。
走出卡马乔家,我们朝邻近的苏联站走去。这个站的房子与众不同,比较高大,基调是蓝色的。后山上的球形卫星天线很显眼。我们到了站长办公室,主人请我们喝烈性的伏特加酒。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盖了一些纪念邮戳,就返回长城站了。
(待续)(附图片)
  图为苏联站负责人与中国同行交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