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阅古楼和三希堂法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6
第8版()
专栏:

  阅古楼和三希堂法帖
  李景生
阅古楼位于北海琼华岛的西北侧。它的北面是与长廊相接的分凉阁,南面有“琳光殿”等古建筑,依山面水,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玲珑秀雅。楼体分上下两层,前圆后方,呈扁圆环形,是园林古建筑中别具风格的稀有形式。
阅古楼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距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了。楼院内自成格局,回廊环绕,古树掩映,显得异常幽静。
步入阅古楼,人们会立即被那琳琅满目、古朴雄厚的书法刻石所吸引。楼内的《三希堂法帖》,共收集了我国魏、晋、隋、唐、五代、宋、金、元、明等各个朝代一百三十五名书法家的三百四十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另有题跋二百一十多件,总计约十万字。《三希堂法帖》的刻石艺术,甚为精细巧妙,浓墨、破锋都清晰可见。字体的横、竖、点、撇、捺,也都显得玲珑传神,这确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珍品。
《三希堂法帖》及石刻是清朝乾隆初年宫廷文化活动的产物,《法帖》刻石与阅古楼同时完成。乾隆爱好书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当时的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也都把收藏书法碑帖等当作风流雅事。乾隆十二年(1747年),弘历特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将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珍宝(即王羲之的《快雪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和从内府收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中选择一部分,加以编次,钩摹上石,并由高等刻工宋璋、扣住、二格、焦林镌刻,形成这部丛帖,定名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通称《三希堂法帖》。(附图片)
  王羲之《秋月感叹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