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改革使我省生机勃勃”——甘肃两位女人大代表谈感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7
第5版()
专栏:

  “改革使我省生机勃勃”
  ——甘肃两位女人大代表谈感受
  本报记者 舒小骅
在我面前的是来自甘肃的两位女人大代表——杨拯美和杜颖:一位是已故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之女、甘肃省原轻工业厅副厅长,一位是年富力强的省粮食局副局长。说起话来,杨拯美快人快语,杜颖细声轻言。谈到改革时,两人感受却一样:“改革使我省生机勃勃。”
“我省工业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效果尤其显著。去年全省轻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7%,重工业增长了10.8%,二者比例比较协调。”杨拯美谈到甘肃轻工业的大好形势时,认为最突出的是企业发生了三个变化:一是企业从生产型开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于近年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了产品结构,使过去滞销的产品变成了畅销货。她举例说,过去甘肃的毛纺产品一度积压,卖不出去,现在却供不应求。原来只管原材料供应的供销部门现在也积极抓经销工作,先后在深圳、西藏等地建点,为甘肃的毛纺产品开拓了市场。
“二是企业从封闭式走向了开放式,广泛与国外和兄弟省市进行技术交流。仅全省轻纺行业正在引进的技术项目就有三十多个。三是企业开始打破行业界线,加强横向联系。有的轻纺企业与其它行业的工厂联合,共同生产家具、服装。天水市的绒线厂牵头成立了一个由四个地区、十七个国营和集体企业组成的联合公司,准备把针织横机扩散到千家万户。”
杜颖列举了几个数字,说明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的甘肃省自改革农业经济体制以来,形势一年胜过一年。1983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一百零七亿八千万斤,比1982年增产十四亿斤。去年,尽管部分地区受灾,粮食产量仍与1983年持平。农民交售粮食的商品率1979年为12.4%,1983年已上升到20.7%。这在甘肃农业史上是罕见的。
“改革推动了生产,生产促进了流通,流通加速了转化,转化刺激了消费,消费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我省的农业经济现在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杜颖谈到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由粗到精,从单一到多样,从只求吃饱到开始注意营养。面对群众的需要,甘肃省87%的城镇粮站开办了食品加工业务。同时53%的农村粮管所兼营起养殖业、种植业,58%的粮油加工企业中增添了食品、酿造等项目。一些乡镇企业还和农民联营加工豆制品。有的粮管所热情为农民专业户提供饲料,联营养猪。这些改革措施都加速了粮食的流通和转化。
在谈到甘肃省工农业大好形势的同时,杨拯美和杜颖都认为当前各级领导一定要象赵总理所说的那样,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比赛增长速度的现象,保持冷静的头脑,正确处理好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甘肃省一些地方已经冒出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苗头,某些生产紧俏商品的企业只求产量,忽视质量,不讲社会效益。若不及时纠正这种倾向,就会妨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