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为了培养本民族的花朵——访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钟振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7
第5版()
专栏:

  为了培养本民族的花朵
  ——访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钟振川
  本报记者 段存章
“我认为要把眼光放远一些。振兴少数民族的经济,首先要抓人才。比这更重的是建立自己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好后一代,这才是真正的后劲!”
当我笑着问他如何抓少数民族教育时,这位乌发浓眉、体格健壮的中年知识分子微笑着谈了以下的情况:他是白族人,六十年代毕业于四川农学院,上任当州长不到两年。“为什么抓少数民族教育?那是刚上任时,看了人口普查资料,使我大吃一惊:全州二百七十一万人口,文盲占42%。在校的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万人中只有十八个,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万人中有大学生一百一十八个。这个数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和不安,并下决心要为本民族教育出把力。”
“抓民族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山区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从1983年起,我们的大理师范办了民族班,招生三百名,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大理农校办了一个五十名学生的师资班,也是学制三年。我们还办了下关师范专科学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六百名,培养中学教师。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办民族师范,计划招生六百名,为山区培养民族小学教师。”
“目前我们虽然还穷,困难很多。但群众克服困难的办法很多。”钟振川激动地讲了两件群众自力更生办学的新事。洱源县风羽区小学房屋破陋,群众集资十万元,国家补助四万元,盖起一座十分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大理州剑川县城南小学盖校舍没有钱,本村基建队的农民就搞义务劳动,没花国家一分钱,学生进了新教室。
钟振川讲到他领导教育工作的体会时说:“我有个笨办法,就是到学生的食堂、宿舍、教室里看,到教师的家里去。”有一次,他和云龙县的教育局长夜访县城一座小学。孩子们自学时,电灯时停时灭,每人手里拿着一支蜡。原来是电线坏了没钱修,钟振川当下就解决了。去年11月人民日报报道了钟振川重视人才的事迹后,他先后收到各地一百多封来信,已经有五十多名教师自愿到大理州任教。这次人代会,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又有四名学生上门找钟振川,准备毕业后到边疆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