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莱茵“三峡”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07
第7版()
专栏:

  莱茵“三峡”游
  思效
从荷兰乘国际列车去联邦德国南部的图宾根,大部分时间是沿莱茵河逆流而上。列车进入联邦德国境内,就同莱茵河结下不解之缘。碧蓝的河水,时而在列车右侧出现,时而在左侧轻泛。同行一位美国朋友说,“我们正在进行一次莱茵河的旅行哩!”真是一点不错。更有趣的是,我们有机会欣赏了莱茵河“三峡”的绮丽风光。那是在行进到科布伦茨以后,荷兰朋友对我说的:“注意,现在我们就要进入莱茵河‘三峡’了。”果然,窗外景色顿时大变:原来开阔的河面变得窄狭了;平缓的河流变得湍急了;两岸不再是坦荡的绿野,而是秀丽的青山。车窗宛如一只画框,展现着窗外的一幅幅美景:那在碧流中往来穿梭的乳白色客轮,是莱茵河游艇;那象烂漫红霞般飘逸在狭谷两岸的,是城乡住宅;那郁郁葱葱遍布山坡的葡萄园,让你想起中国南方的茶园;还有那巍然屹立在山巅水湄间的中世纪城堡,就象站岗放哨、气概非凡的骑士。至于那深邃高远的天空,简直象海一样湛蓝,又象镜子一样明净。这一切,仿佛是童话中的仙境一一投放到人间。
德国有句谚语: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同长江三峡相比,说这里是莱茵河的“三峡”,也只是就相对意义而言。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长江三峡长约七百里,而莱茵“三峡”从科布伦茨到美茵兹,总共不过约九十公里。《水经注》所生动描绘的长江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雄伟景象,那种林寒涧肃,高猿长啸,乃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调,这里是领略不到的。相反,这里是妩媚多于雄浑,粗犷让位清幽。
莱茵河是欧洲第三大河,源于瑞士东北部,主要流经德国境内,在荷兰西南部注入北海,全长八百二十多公里。由于它养育了两岸的德意志人民,古来即有“德国之父”的美誉。莱茵“三峡”可说是莱茵河的“黄金地段”,因为它不仅处于莱茵河腹部,而且还处于整个欧洲的心脏地区。这里支流纵横,土地肥沃,城市棋布,交通便利。马克思及其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等就诞生于此,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正因为如此,在德国和欧洲历史上,它古来就是一个争斗频仍的舞台。到了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全德诸侯林立,各自为政。他们看到这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竞相修筑堡垒,设立关卡,课税敛财,争地逐利,因而征战不休,干戈不断。即使现在,人们从两岸连绵不断的城堡遗迹中,仍可想象当年人民惨遭涂炭的情景。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个诸侯选举。这七个诸侯被称为“选帝侯”,其中三个就在中莱茵地区,他们是美茵兹、科伦和特利尔等三个大主教。请看沿岸城市上空高高耸立的罗马式、哥特式和巴罗克式等各式各样的教堂,就是那个惨淡的历史时期的象征。
然而,这一路也并非全是令人沉闷的回忆,也有引人入胜的想象,那就是关于罗累莱的美丽传说。
列车从科布伦茨向东行驶约四十公里,在莱茵河略微向北拐角处,迎面陡然扑来一座突兀峻峭的山岩。山岩呈铁青色,上有倾斜的断裂岩层,岩层罅隙中生长着苍翠的灌木树簇。山岩在河边陡然挺立,高出河面一百三十二米。在上午阳光照射下,似乎整个河面都投下了它巨大的阴影。这就是有名的罗累莱岩,美人鱼的动人传说即源出于此。
传说很久以前,岩石上有个美丽的金发少女,每当傍晚,她都要拨动幽雅的七弦琴,唱出撩人心弦的歌曲。过往的船夫被迷人的歌声陶醉,忘其所在,结果撞上暗礁,落得个船翻人亡,其中包括一位伯爵的公子。伯爵为了报仇,设法捉住了少女。少女不愿死在伯爵手里,便呼喊着纵身投入莱茵母亲的怀抱。从此歌声消逝,人影匿迹,只剩下灿烂的晚霞在岩头明灭。
民间的神话传说,往往是文人创作的原始素材。如同宋玉根据高唐神女的故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神女赋》那样,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把罗累莱传说加工取舍,写成了诗歌名篇《罗累莱》。这首诗开头是这样的:
“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悲哀;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多少世纪以来,罗累莱的传说在德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也被谱成名曲。海涅这首诗早已飘洋过海,为各国人民所吟诵。你看,同行的荷兰和美国朋友,一面聚精会神地凝望着窗外的巉岩,一面频频蠕动着嘴角,喃喃吟唱。是的,他们对景生情,正在默诵海涅的名篇。不是吗,罗累莱美丽的传说和海涅的不朽诗篇,不仅使莱茵“三峡”的河山更加生色,也使我们的莱茵之旅充满诗情画意。对于这次行旅,即使物换星移,我也“总是不能忘怀”的。(附图片)
   莱茵河畔一城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