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农民——访全国人大代表、民权县尚庄林场场长张文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0
第4版()
专栏:

  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农民
  ——访全国人大代表、民权县尚庄林场场长张文生
本报记者 黄文福
“请尝尝我们的葡萄固体饮料。”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民权县程庄乡尚庄林场场长张文生,热情地给我递过来一杯饮料。那水是紫红色的,味道甜酸,象鲜葡萄一样。“味道还好吧?”张文生,这个三十八岁的中年人,朴实无华。他问着,眼里流露出自信的神气。“好,就象我在新疆品尝过的不加糖的原汁葡萄酒。”听我这一说,张文生笑了:“这种饮料浓度大,你喝的时候掺几滴白酒,那就是地道的红葡萄酒了。”哦,我突然想起,民权葡萄酒可是全国有名的哩。
张文生搞这种葡萄饮料,是改革的产物。我们的话题从葡萄酒转到了改革上。
程庄乡是去年8月开始搞乡镇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乡里有十个企业,原来有一个微利,七个亏损,还有两个前两年倒闭了。其中有个纤维板厂,花了三十七万元投资,还没怎么生产就垮了。
“一搞改革,全变了。倒闭的两个厂上了马,十个乡办企业都活起来了。”张文生举了个例子:农业机械厂八十多人,过去产品不对路,厂里发不出工资。改革后,厂里聘请本乡一个农民来当厂长,上任四个月,组织生产市场需要的小型制砖机,产品畅销好几个省,产值、利润比过去增长十几倍。
张文生承包乡办林场的变化,同样说明改革是搞活乡镇企业的一剂灵丹妙药。他原是棉花生产专业户,去年8月,大胆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尚庄林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林场原有一百二十多人,他精简了55%,又从本县和外地聘请了四个懂专业技术的人担任副场长和总技术员。林场原来是单一果木经营,张文生在果树行间间作套种低秆作物,如大蒜、油菜、花生等。他把原来的二百亩河滩地改种莲藕、洋芋和红麻。张文生还把干部的固定工资改为浮动工资,实行专业承包,资金贷款分工包干使用。这些改革措施,使林场恢复了生机。原来林场年收入不过四万多元,今年可达二十五万元。
“俺们还办了一个加工厂。”张文生告诉记者。这个普通农民,在改革的实践中懂得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利用林场有一百六十多亩葡萄和周围葡萄多的优势,自筹资金两万元、贷款五万元,办起了葡萄固体饮料加工厂,今年元月开始试产,年产值和利润分别在二百五十万元和三十万元左右。张文生兴奋地说:“现在已有省内外二十六家客户来订货了,深圳一家企业还准备同俺们合资经营哩。”
我边听边想:改革不仅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罗网,还造就了一大批能人,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面前这个普通农民走过的路,不正是这样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