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在罗中友好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1
第8版()
专栏:

在罗中友好合作社
李乔〔彝族〕
“罗中友好合作社”——在我们万里迢迢地来到罗马尼亚时,便想看看这朵中罗人民友谊之花。在春暖花开的一天早晨,我们从布加勒斯特乘汽车跑了一百多公里,便看见这朵不平常的花朵了。
整齐的村庄里掩映着正在盛开的苹果花,这跟南斯拉夫的村庄差不多,不过罗马尼亚的房顶多是灰色的,南斯拉夫的多是红色的而已。平坦的大块大块的土地,已被拖拉机犁过,等待播种。汽车到达目的地时,罗中友好合作社主席格达同农艺师、会计,还有十多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小学生,拿着一束束鲜艳的郁金香花,站在门口欢迎我们。热烈的握过手后,那几个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便争着把手里的花递到我们手里。
“莫杵密士可!”我把才学会的一句罗马尼亚感谢的话向他们说了一声。
虽然发音不十分准确,但他们都明白我的意思,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莫杵密士可!”
格达、农艺师、会计领着我们走进一间平房里,长长的桌子上摆着许多果品,还有鲜花。大家围着长桌坐下,格达便首先发言:
“春天来了,园里的花朵没有开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代表团来了,园里的花朵才一齐怒放。我们合作社的社员欢迎你们。罗中友好合作社是罗马尼亚的,也是中国的。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你们到了这里就象到了你们家里一样。”
确实,我们在罗马尼亚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我们不能忘记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主席杜米特鲁·拉杜·波贝斯库对我们的特别关心和照顾。他工作很忙,但他挤出时间,多次同我们亲切地座谈,并共进午餐。我们离开布加勒斯特到其他地方访问,他怕我们遇到困难,亲自打电话给那些地方的作协分会,为我们的生活作妥善的安排。除了他,还有在克鲁日热情地陪我们参观游览的著名作家吴拉德,以及为我们亲自烹调,在花园里宴请我们的著名作家披特,还有整天同我们在一起,替我们担任翻译的汉学家杨玲,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罗中友好合作社于1952年成立。由于生产日益发展,现有小汽车五百多辆,牛一千七百头,猪五千多口。社员每天平均收入五十二列依。合作社除搞畜牧和建筑外,主要搞农业。作物是小麦、玉米、黄豆、甜萝卜、水果、烤烟……等。1984年收入达到七百多万列依。
格达同志向我们介绍时,声调有些激动,可以想见这成绩之得来是不容易的,他和全体社员不知经过多少风雨,流过多少汗水?
“许多中国朋友很关心这个合作社,1965年邓小平同志到过这里参观,第二年,周总理也到这里参观。那年久不下雨,田地里干得炸了裂缝,路上尘土飞扬,周总理来时不知怎么,忽然阴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庄稼都变得绿油油的,社员们非常高兴。周总理参观完了,临上车,看见路边一块麦田,他不放心,走进麦田里看了看那块成熟的麦子长得很饱满,才放心转回去……”格达讲时,脸上泛起了笑容。
格达热爱中国,曾三次到过中国访问,送了一百零一种农作物籽种给中罗友好人民公社。回赠他的是一百零五种籽种。他带回来种下后都发芽成长,只是花生很奇怪,开了花却不结果。他们想:这可能是它不适合在罗马尼亚的土地上生长。正想把它拔去,却无意之间发现它的果实藏在土里,一串串的,象许多小铃铛,那多么美妙呵!
格达有趣地讲起这事来,引得全桌的人爆发起一阵哄笑。接着端来大盘大盘的美味,不用说,一切都是合作社的产品,大家一边讲一边进餐,欢笑声和碰杯声充满了房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