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九龙腾飞的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1
第8版()
专栏:春潮曲

九龙腾飞的土地
任宗景
重庆人特别喜爱龙,以龙命名的地点俯拾皆是:来龙巷,化龙桥,小龙坎,望龙门,白龙祠……而其中最有气势的要数九龙坡。从长江、嘉陵江两江携手处的“古渝雄关”朝天门出发,沿长江上溯十三公里即到此地。
据清朝嘉庆年间编修的《巴县志》载,九龙坡(又称九龙铺)因九条龙在此虬缠嬉戏而得名。形如九龙僵卧的九龙滩以及滩上湍急的长江水仍在为这悠远的传说作证。重庆港九龙坡港埠公司经理张筠芳跟我们谈的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毛泽东同志从延安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的座机便是在九龙坡机场降落的。当年领袖驻足的地方,而今已成了港口工人装山卸海的货场……
哦,九龙坡!你之所以令人注目,难道仅仅因为神话和历史对你格外的青睐?
潇洒、干练的张经理,一位学水运管理专业的河运校毕业生,使用准确的语言向采访者“发射”着关于九龙坡的昨天与今天、改革的阵痛与前景、开拓的艰难与自豪等大量信息,复现了“九龙”由僵卧变腾飞的动人情景……
重庆港镶嵌在川东南的群山峻岭中,是典型的山区内河港口,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而九龙坡地处川黔、成渝、襄渝三条铁路运输线的联结点,每年都承担了全港装卸任务的一半以上。但在那“吃大锅饭”的年月,码头实际通过量远远低于码头的设计能力,装卸运输生产就象传说中僵卧滩底的蛟龙无阒无声……
终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风歌”飞扬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重庆港,成了整个长江航运系统改革的突破点。九龙坡港埠公司的职工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要把九龙腾空的神话,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于是,通过充分酝酿,一百五十一个职工代表,把浓缩了二千多职工的信任和希望的神圣选票投进了产生经理的票箱,年富力强的张筠芳——这位除了名字而外浑身都是男子气的人——就这样被推上了时代的潮头。张经理果然不负民意,就在他任职的当天下午,立即点将组阁,名单上开列的全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年轻,敢说敢干的别名;年轻,意味着一往无前;年轻,为企业的朝气蓬勃和发展提供了保证。在年轻的新领导班子带领下,公司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整改措施。奖金,一下子拉开二十三个档次,第一次兑现时,高的,拿了近百元,而低的,六角钱还差两分呢。组建二级领导班子,近三十名干部被“下”到编余人员队伍。有人气势汹汹地揪住张筠芳质问,“我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底犯了啥错误!”他针尖对麦芒毫不含糊:“你最大的错误就是只会辛辛苦苦,啥错误也没轮到你!”……
九龙坡,巨龙醒过来了!1983年,重庆港把十八年的亏损帽子扔进了长江,由预计亏损二百七十万元一跃为盈利一百零二万元,其中有一百零一万元盈利是九龙坡作业区(即今港埠公司)职工的汗水凝聚的。而1984年,九龙坡港埠公司虽有一个油码头半年没生产,又因修整减少了七千平方米的货场面积,可还是提前三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纯盈利在1983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多,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九龙坡的声名随着不舍昼夜的波涛传遍了万里长江!
呵,九龙坡,传说中九龙呈祥的地方,英雄的港口建设者们正以九龙腾空的气概,编织着叱咤风云的理想。在炎黄子孙繁衍的九州大地上,何处不传诵着龙的佳话,抖擞着龙的精神,恢复着龙的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