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要致富 快读书 建瓯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2
第3版()
专栏:

要致富 快读书
建瓯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蔡珪村、本报记者刘小明报道:福建省建瓯县六年来坚持集资办学,从1979年至1984年全县共集资一千五百五十多万元,其中一千四百九十万元投入校舍建设,六十多万元用于修建危屋、添置桌凳和教学设备。目前,这个四十四万人口的县,有九百零四所小学,六万多名小学生;十九所中学,一万五千多名中学生。1984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9%,年巩固率98.53%,毕业率99.8%,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跨进了福建省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行列。
福建省建瓯县集资办学是1979年从点到面迅速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县委、县政府根据群众要求,组织大家开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怎样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等问题讨论,并以桂林村十户有文化农民比十户没有文化或文化较低农民每年多收入四百余元的事实教育群众,使大家认识到不抓教育,就没有人才,就谈不上经济的迅速发展。全县逐步形成了乡与乡、村与村争先恐后改善办学条件的局面。许多乡的党委规定,凡未盖校舍的村委会不准盖办公楼。水源乡钱团村把盖好的村委办公楼交给小学,改成教室。道房乡的道房、九堡、连地三个村实事求是办教育,既发动群众,又不强迫命令,乡村企业和群众同心协力集资三十六万元,新建小学教室九十六间、五千七百六十平方米,解决了多少年来孩子入校无教室、上课无桌椅的问题。建瓯县委、县政府及时地总结了乡、村集资办学的经验,成立县、乡(镇)教育基金会。
建瓯县的广大群众除积极集资办学以外,还为建造校舍献工献料。东游乡渡潭村、东峰乡坤口、溪口村的群众,为了让子女上好课,自动献工献料做课桌、修危屋。小松乡李园村除把村里的公益金献给建造校舍外,村干部带头参加清基、挖土、搬砖、运石的建校义务劳动。他们两年建了三座校舍,总面积二千二百八十多平方米。人口众多、村落分散的徐墩乡,由于干部、群众踊跃献工献料,全乡十五所小学校舍全部修建一新,实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
福建省建瓯县集资办学是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党的政策深入农村后,工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两亿元大关,1983年达两亿五千多万元,1984年跃为两亿八千多万元。农民说:“要致富,快读书”。偏僻山村——东峰乡石呈村,集资八万多元建了一所小学校,结束了“不愁吃,不愁穿,只愁孩子没学堂”的历史。在这个山村带动下,全乡建起二十四座新校舍。全县自1980年至1984年,乡(镇)村集资办学金额相当于省、地、县向学校拨款总额的64%。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