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理论工作要为改革服务——访来自江苏的人大代表胡福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2
第4版()
专栏:

理论工作要为改革服务
——访来自江苏的人大代表胡福明
本报记者 肖体焕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真理标准的讨论起了重要作用。这篇理论文章的作者,是当时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中年教师胡福明。
胡福明今年四十九岁,现在是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这次来京参加人大会议,记者请他谈谈理论工作与经济改革的关系。胡福明说:改革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我的初步体会是,第一次革命,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我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巨大生命力、伟大意义,已经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变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所证实,并将继续得到证实。
胡福明说,这就向理论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巨大的研究课题。理论工作一定要适应改革需要,自觉地服从于、服务于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工作者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积极参加改革,研究改革,总结改革的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给予理论上的说明,反过来再去推动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同样有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去指导改革,看待改革。现在是理论工作大有作为的时候,也是要求理论工作改变脱离实际的状况,跟上改革的伟大实践步伐的时候。
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胡福明还谈到,在经济改革中,要充分发挥理论工作对于改革的促进作用,有关党政主管部门,应该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组织、引导、帮助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入到改革的实践中去,与广大实际工作者合作,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共同去探索、讨论、解决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学术民主,开展百家争鸣,使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合理化的建议、设想和论证,争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