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改单一结构为“双轨制”——通山县农村中等教育改革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4
第5版()
专栏:

改单一结构为“双轨制”
——通山县农村中等教育改革的调查
农村教育如何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形势,为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这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湖北省通山县原有的教育结构单一,全是普通中学,围绕着学生升大学这个目标工作。结果升学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要参加工作。回到农村的;无致富之术;在城镇就业的,无一技之长;学生很苦恼,家长意见也很大。去年7月以来,通山县对农村中等教育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快了培养人才的步伐,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他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改单一结构为双轨制:全县八所高中,除保留县一、二中两所普通高中外,其余六所高中改为五所农业高中和一所职业高中。学制二、三年。普通高中面向全县招生,主要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新生。农(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招生之后,从应届初中毕业生或社会青年中择优招生,主要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国家招工和乡镇企业用人,从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成绩优异者也可以对口报考高等院校。这样,农村学校就能很好地完成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又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的双重任务。
二、改单一的文化基础课为文化基础课同专业课并举:在课程设置上,保证基础,突出专业,使学生既学到一般高中学生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基础课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采用一般普通高中教材,根据所学专业特点作适当增删。专业课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变化,以及实现农、工、商、交通、建筑、饮食服务等综合经营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开设,一般采用对口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同时自编一部分乡土教材。课时安排上,一般文化基础课占三分之二,专业课占三分之一。现在,六所农(职)业高中,共开办了十九个班,分设农作、林业、果茶、畜牧兽医、农机、机电、文秘、财会、商业、电器维修、幼师、缝纫等十二个专业,共有学生八百零九人。还根据农村需要,举办了各种短训班,实行长短结合。
三、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启发式的开放型教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让学生既掌握一般理论知识,又接触一定程度的当代科技新成果。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中心实验室或实习基地,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其特长、爱好,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科研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活动。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他们从县政府一些科局和厂矿聘请了一部分干部和科技人员作兼职教师。计委、劳动人事部门改变过去先招工后培训的作法,制订用人计划,由职业高中定向培养。区、乡、镇也决定,今后企业用人,从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中择优录用。
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为农村教育带来了一派蓬勃生机。洪港高中改办成农业高中后,区委把办好农业高中作为实现本区经济翻两番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大力筹集资金,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群众也踊跃为学校献工、献料、献款。短短半年间,就集资一百五十多万元,为学校修建校舍四万九千多平方米,兴建各种中心实验室、茶场、林场、果园等实验基地六十五处。通羊镇职业高中,起初计划开办两个班,招收学生九十人,由于群众强烈要求,又增开了一个班,增加招生四十六人。许多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前后真是两个样啊!”张发懋 漆林 查世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