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阿信》何以风靡日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4
第7版()
专栏:国际电视

《阿信》何以风靡日本
张云方
童年,是甜如蜜,还是一片辛酸?看过电视连续剧《阿信》的人,大概很少不为阿信坎坷的童年而感动,并从心底激起层层的波澜……
《阿信》是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从1983年起播放的一个清晨剧目。这部电视连续剧分《少女篇》、
《学徒篇》、《结婚篇》、《行商篇》和《战后篇》,长三百集(每集十五分钟),播放了整整一年。
《阿信》一剧在日本播出后,立即引起轰动,随之,日本列岛掀起一股空前的“阿信热”。这股“阿信热”也被称为“阿信现象”,至今久而不衰。据今年的《朝日杂志》报道,《阿信》的收看率高达63%,《少女篇》被要求重播两次,远远超过以往最好水平的《花子》、《旅程》和《云中地毯》等节目,成为日本电视史上的特大记录。播放《阿信》时,公路车辆稀少,店铺门可罗雀,甚至发生过这样的笑话:因为看《阿信》,用水高峰的早晨骤然耗水量大减,自来水公司误以为仪表出了毛病,四出察看,结果是一场虚惊。随着《阿信》的播出,以阿信命名的各类商品也充盈市场,诸如“阿信点心”、“阿信娃娃”、“阿信名酒”以及“阿信明信片”等等。而且,日本第一民歌手金泽明子亲自为音像公司录了《阿信摇篮曲》之歌;一部以《阿信》脚本为内容的小说一举发行三十万册;观光旅行团也以“阿信观光旅行”的名称招揽生意;在山形县酒田车站还建起一座阿信看孩子的全身像;连语言也出了新词儿:“阿信”竟成了“忍耐”一词的同义语……
《阿信》所刻画的不过是一个生于明治末年,成长、奋斗在大正、昭和时代的普通日本女性。可它风靡了日本,令人如迷如醉,原因何在?这也许是我国电视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吧!
《阿信》的成功,首先应归因于剧本。战后,日本以妇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不少,但大都把中等阶层以上女性作风云人物,尚未见到以最底层贫困妇女为主人公的。以收看率较高的《花子》、《云中地毯》以及《第一颗星》为例,《花子》的主人公是助产士,《云中地毯》的主人公是飞机驾驶员,《第一颗星》则是歌手。她们都有一个足以施展才华的工作场所,然后剧作者以其同丈夫的生离死别的情节来安排她们的奋斗生涯。《阿信》则与此不同,它头一次以在生存线上艰苦挣扎的妇女为主角,以现实的白描手法,展开了人间的沧桑画卷。用日本社会学家江原由美子的话来说就是:以往剧目中的女主角是为憧憬中的理想去奋斗,有着一定的物质基础,阿信则首先是为了糊口活命,这就活生生地托出了一个往昔社会广大民众的影像,因此,令人感到题材新颖,发掘深刻,人物感人。
《阿信》的剧作者是桥田寿贺子,今年五十六岁了,是位以写家庭题材见长的剧作家。桥田是独生女,早年就读于日本女子大学国文系。她说,我不是在写阿信,而是去记述那些平凡而令人可敬的人们的事。1984年3月,她把所得稿费的一部分——一千万日元捐赠给日本厚生省文化事业团体。桥田说,“在写《阿信》的过程中,使我进一步明白了先辈们创业的艰难,这些钱请用在老人福利上吧!”桥田也有过坎坷的人生经历,也许,正是这些不平常的经历,使得她成功地写出了《阿信》。
《阿信》的成功之处,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它较真实地描绘了一代日本妇女的苦斗历程,并给予当今日本社会以发人深省的提问:人该怎样生活?据统计,年龄在三十六岁以上的日本妇女都喜欢看《阿信》,许多人认为,《阿信》就是在说自己。的确,今天三十六岁以上的许多人,她们的童年或青少年时代大都有着与阿信相似的经历:在贫苦中诞生,为摆脱贫困而奔波。她们居于社会最底层,承受着社会与家庭的双重重负,压弯了脊梁,甚至挤干了最后一滴骨髓。她们是日本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功臣。然而,长期以来,每每谈起经济起飞的经验,不是归功于管理有方,就是归因于教育质量高,几乎无人谈到妇女的作用。其实,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管理和教育很难说有很多见长之处。但妇女们刻苦忍耐、奋斗拚搏的精神,却是美国等国少有的。她们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丈夫和教育孩子,很少想到个人的幸福,极力维持家庭这个社会微小细胞的稳定,让男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到事业上去。她们身上甚至还凝聚着颇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正是这种顽强奋斗精神,成为支撑日本经济一步步发展的因素之一。现在,把这些被埋没的品德再现于电视屏幕,无疑在妇女中引起热烈的反响。
剧目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田仓家第十七座超级市场开张志喜之日,耄耋之年的老阿信离家出走了。她来到幼年做女佣的地方,面对被白雪覆盖得一片银色的景物意味深长地自问:“我拚死拚活地干到今天,在这人生的旅途上,我是不是走着走着丢失了什么珍贵的东西?”这,可说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它企图使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在今天物质相当丰富的社会里,往日卧薪尝胆,刻苦奋斗的精神被抛弃了,今天的许多青年对过去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蜜糖罐里,满脑子想的是如何享乐。许多学生不愿意努力学习,年轻的女子追求所谓的女性解放,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日本社会潜在的最可怕的东西,因此人们希望尽快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和现象。《阿信》一剧虽不能说是尽美的,但正是在这方面它给青年人敲响了一声警钟,揭示了人该怎样生活这个主题,给他们以启迪。对这一点,《朝日新闻》1983年8月份的民意调查颇能说明问题。调查报告说,群众对《阿信》抱有空前的好感,主要理由有三:其一,主人公的一生对观众有教育意义;其二,令人感到现今社会失去了人应有的本份;其三,主人公的生活和思想境界令人感动。
《阿信》的成功,还应该说是演员努力的结果。阿信的童年、中年和老年分别由小林绫子、田中裕子和乙羽信子三人扮演。她们各有所长,但都恰到好处地塑造了阿信这个形象。小林绫子拍《阿信》时只有十岁,是东京练马区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林的表演纯真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她去年随三千日本青年访华之际曾回答记者说,她没有想到在演戏,而是努力把自己当成阿信家庭的一员,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田中裕子已是位颇有名气的演员,她演中年的阿信,把这位主人公内在的东西挖得很深。演老年阿信的乙羽信子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演员。她经历曲折,为了事业竟到五十四岁才和自己相爱了二十八年的人结婚。乙羽信子说,小林绫子和田中裕子表演的阿信都非常成功,因此我也只能全力以赴地去塑造这位和蔼可亲而又有个性的老阿信形象。
当然,面对“阿信热”,日本一些青年也有不以为然的,认为“阿信”写得有点过分,是生来的“优等生”。而自己生不逢时,既无那种拚搏机会,也无效仿的必要。中曾根首相以及政界人士认为,正因为青年们思想颓废,才有必要提倡阿信精神,这是对“战后教育的总清算”。稻山嘉宽等知名人士则强调,今天经济低增长的时代需要阿信的忍耐哲学。
《阿信》在我国播映了,观众在欣赏这部电视片的同时,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历程看到日本近代史的一些侧面,也可能会思索一番: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己是否也丢失了什么?生长在新中国的青少年一代,在祖国的四化建设中,理所当然应该有比阿信更高的思想境界:为祖国和人民幸福的未来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附图片)
扮演童年阿信的小林绫子(前排右二)和她的母亲(前排左一)等去年参加日本三千青年访华联欢时合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