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戏剧危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5
第7版()
专栏:

戏剧危言
陈白麈
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为文艺大繁荣打开了新局面,文艺工作者兴高采烈,一派欢腾!作为一个戏剧工作者,在欢欣之余,却不免有向隅之叹。因为戏剧事业能否乘此东风而同趋繁荣,则未可必!——我这不谐和音也许是令人扫兴的,但心所谓危,不得不言。

粉碎“四人帮”以后,戏剧曾一度大为繁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新人辈出,佳作纷呈,无论戏曲、话剧都复兴在望了。但曾几何时,繁荣的势头锐减。电影、电视等的发展,夺去部分观众,这是客观的一面。而剧团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演员老化,后继无人;剧本难产,新戏难以为继;演出费用浩大,不演新戏不赔本,演出徒增烦恼。铁饭碗既在,大锅饭可吃,又何必多此一举?更何况一段时间里风波时起,有的地方无形棍子与隐形帽子齐飞,剧团编剧每多搁笔!于是少数剧种虽可维持小康局面,而更多剧团的上座率江河日下!例如话剧,以素称繁荣之区的东北三省为例,据统计,近三年来观众逐年下降,如以1980年为一百,1984年下降到三十,即失去观众70%。其它地区更可想见了。有的新戏排演数月,而上演仅及三场!至于首善之区的北京话剧舞台,尚可维持小康局面,但好的创作渐少,多靠外国戏剧名著以撑持局面。向国外借鉴自不可少,但喧宾夺主,总非中国话剧的光彩!……如此种种,硬说戏剧事业也在繁荣而不承认已在衰落之中,岂可得乎?
戏剧领导部门对此也并非无动于衷,也颇思振作,有的还很重视。若干省(区)市每年都有会演、调演一类盛举,以图振兴。但为参加会演,“临时抱佛脚”而赶写赶排的戏,很少是经过观众考验的佳作。此类会演,往往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结果戏剧佳作并未出现。近年有些省市也有鉴于此了,于是改弦更张,专为戏剧剧本设置巨额奖金,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自然是好的。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创作不繁荣,何来演出的大繁荣?作为剧作者,我也为之欢欣鼓舞。但效果究竟如何?尚未敢必!因为剧作者虽吃人间烟火食,但戏剧佳作之出,对于剧作者来说,他第一需要的并非黄金,而是创作自由!

胡启立同志代表中央书记处在作协四次大会上所作《祝词》中提出创作自由。但创作自由绝不是唾手可得、随意可取的事物,戏剧作者要获得这种自由,不知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小说创作与戏剧创作情况不同。小说只求通过编辑之手,便可问世,目前大中小型文学刊物不下数百种,中青年作家已有应接不暇之苦了。剧本生产的难度则大得多了。论发表,绝大多数文学刊物都摒戏剧作品于文学之外。论出版,则文学出版社除外国古典戏剧名著外,国产者难于跻身其间。唯一的戏剧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戏剧剧本也屈指可数。剩下的可以发表剧作的刊物只有一个《剧本》月刊,但要兼顾各个剧种,颇有粥少僧多之叹。各省市戏剧刊物,大都要“带电作业”即兼谈电影电视,才能生存,戏剧已成陪客,且以新“秀”照片、名人轶事、私生活趣闻才能招徕读者,舞台剧本只是姑备一格而已。自然,剧本的生命在于舞台,但剧作者在剧院、剧团的处境又如何呢?绝少发言权。荒谬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者出技巧”的所谓“三结合”创作方式并未进历史博物馆。配合当前政治和政策的要求,还是经常出现。稿子七改八改,四平八稳,勉强成戏了,于是公演。没有观众么?指令包场;没有评论么?自有奉命捧场者在。于是“演出成功”之声愈高,而观众胃口愈倒!这是戏剧界自毁声誉。稍有自尊心的剧作者自然不甘随俗,恳求自由创作,这自然未尝不可。但防范之心顿起,于是处处把关,层层“试演”。在如此情况下,不少剧作者改行了:或写小说,或写电影、电视剧本,于是“水土流失”严重,剧作者锐减!好剧本愈益难产,欲求戏剧事业不日趋衰落,岂可得乎?
自然也有不甘改行、死抱住戏剧不放的剧作者在。他们敢走荆棘之路,这就是北京话剧舞台上新剧作者还能半分天下之故。
然而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有八十年战斗历史的话剧,从此就衰落了么?有着五千年历史,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且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时代,这一非电影电视所能替代的戏剧艺术,说他从此衰落甚至消亡,我不之信!但挽救之道,振兴之路,端在于改革。

戏剧团体、戏剧艺术都需要改革,这呼声已久,改革之风也吹遍全国。如今城市经济改革已密锣紧鼓,而戏剧改革成果如何?要说真话,还是“西望长安”——不见“佳”的。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吃大锅饭,依然是许多剧团、剧院的痼疾,不改革是不行的。成效如何?有个顺口溜为证:“落实政策回来一批老的,退休顶替进来一批小的,后门挤进来一批惹不了的,上头压下一批推不了的!”院长、团长即使勇于改革,他能大刀阔斧地砍伐么?更何况年近或年过六十者,乌纱难保,谁又愿冒此风险?
分队承包,是改革之一法。下文如何呢?没有交代。但内行人是心中有数的。而由此产生的人事纠纷日多,不团结的现象加甚,尚属余事。
巡回演出,倒是争取观众、开阔财源之道。而且名演员交换“防地”,更为观众所欢迎。但也只能收效于一时,难作长久之计,而且交通运输费用高昂,器材损失严重,得不偿失者有之。近闻京剧名演员关肃霜同志率队去四川演出数月,轰动一时,盈利达七万元。但回到云南只存纯利七千元;而长期演出,疲劳不堪,休整一番,几个月的辛苦白搭了!名角如此,其它可知。
谁都承认,戏剧改革的目的,在于出好戏、出人才。但以上举例,只能以名角号召,新人从何而出?演出也只能以“拿手好戏”应场,新的好戏又从何产生?
近闻有种高论说:“戏剧演出是卖票的,因此它是商品!商品就该以营利为目的。”戏剧演出有赖于剧场,但全国剧团、剧院几乎都没有自己的剧场,剧场宁愿演出三场电影,不愿接受戏剧演出一场;演剧票价由物价管制机构控制,青菜罗卜可以自由提价,戏剧票价却不得浮动!演出费用日增,演剧收入锐减。戏剧已处于这种境地,还要它“以营利为目的”,这合理吗!
我们党在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对文艺有过成功的领导。国民党十年文化“围剿”,却在国统区里“剿”出一支左翼文艺大军来!四十年代国民党以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企图扼杀进步文化与进步戏剧。但在我党南方局领导下,特别是在周恩来同志指导下,夺取了国统区全部戏剧阵地,为中国话剧造成其黄金时代!建国以后,恩来同志对话剧、电影以至每一剧种都关怀备至,在五十年代又为中国戏剧、电影造成全面繁荣局面!但五十年代后期,文艺界“左”的倾向日益抬头,1962年春的广州会议虽然激发起戏剧工作者新的希望,而“大写十三年”的阴风吹来,接着十年动乱,戏剧界遂成为文艺界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切剧种得以复苏,戏剧的繁荣指日可期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好的形势没有能持续地发展下去。这是很值得回顾一番的。
处今日而言戏剧改革,必先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改善和加强戏剧的领导。
戏剧领导部门要根本肃清三十多年来“左”的条条框框,视戏剧事业为自己耕耘的园地,视戏剧艺术家为国家的财富,改防范为关心,改管理为扶植,甘心作戏剧事业的后勤部门,则戏剧工作者能不倾心向党、视领导为父兄、为手足么?上下一条心,始可以言改革。
其次,领导部门要为戏剧团体改革排除各种障碍,与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物价管理部门、运输部门以及演出公司等等进行协商,综合治理,才能为戏剧改革开阔道路。一个剧团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再其次,是剧团的体制改革。这要按不同剧种,不同剧团,分别对待。不搞一刀切。该贴的贴,该养的养,该赚的赚,该并的并,该停的停,使剧团各得其所,人人心情舒畅,始可以求戏剧事业的繁荣,戏剧艺术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发展业余戏剧组织,扩大戏剧后备军,培养新的观众;改革戏剧教育,培养新的人才,为戏剧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要为剧作者创作自由创造物质与精神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然,某些剧作者也要解放思想,自我“松绑”,刻苦学习,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心灵,善于借鉴,勇于创新,则新的佳作也自然不断涌现!
能如此,则戏剧事业的大繁荣庶几有望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