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中比友谊源远流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6
第7版()
专栏:比利时通讯

中比友谊源远流长
本报记者 林军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的北郊,有一座中国古式的两层建筑——中国宫,室内陈列许多中国瓷器。院子里有一个中国亭子,在绿树环抱之中,更显出它那东方建筑艺术的魅力,成为布鲁塞尔的一景,终年吸引着众多的比利时人和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据说,中国宫是二十世纪初根据比利时国王的主张建造的,现在成了中比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比利时对中国这种自然的友好情谊,除了因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勤劳智慧之外,比利时人向往中国古老的灿烂文化也是个重要因素。记者在比利时朋友家里作客感到,他们往往以拥有中国的地毯、瓷器和铜器等而自豪。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曾经有不少的中国仁人志士到比利时寻找解救中国的道路。聂荣臻、何长工等曾就读于比利时沙城的劳动大学,据校方介绍,周恩来也曾到校听过课,但是没有注册入学。到了三十年代,则有更多的中国人去比利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象著名科学家童第周、汪德昭和肿瘤专家吴桓兴就曾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鲁汶大学学习。画家吴作人和雕塑家张充仁也在比利时皇家艺术博物馆等处工作学习过。今天中国留比学生就更多了。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比利时的友好人士成立了比中友好组织,为发展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61年9月,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太后,在比中协会秘书长胡斯曼夫人等的陪同下,来华访问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二周年的庆祝活动。当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王太后,主张积极发展比中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反对把中国排除在联合国之外的“荒谬政策”,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它的心脏是北京”。这是在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之前十年的事情,充分表现出王太后的远见卓识。
1971年10月25日中比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得到了更快的发展。1981年5月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陛下访华、1984年6月赵紫阳总理访比,标志着两国友好关系的新发展。建交后两国的贸易额有了成倍的增长。建交前每年贸易总额仅一、两千万美元,而到1978年便突破了一亿美元,1982年接近两亿美元。中比两国间还签订了有关投资保护等多项协定或协议,合资开办了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公司等一些企业。比利时还是西方国家中首先向中国提供政府间长期无息贷款的国家,它在向中国转让技术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是开放的。在比利时政府的倡议下,从1983年开始欧洲共同体十国同中国建立了定期政治磋商制度,推动欧、中关系向前发展。赵紫阳总理曾称赞说,比利时在中国和欧洲共同体的合作中起了带头作用。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去年6月5日在欢迎赵总理访问的宴会上表示,加深比中关系是比利时亚洲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利时将继续对中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附图片)
布鲁塞尔中国宫院内的亭子。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