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加强消费结构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9
第5版()
专栏:

加强消费结构的研究
叶方恬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消费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消费结构则是消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消费结构的研究,掌握变化规律,预见未来趋势,因势利导,统筹安排,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不仅在总量上相互适应,而且在结构上紧密衔接,对于促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十二大提出的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研究居民家庭和个人对各类消费品和劳务消费在数量上的比例和质量的变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居民的消费需要总是通过货币支付的形式实现,形成消费结构的。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和各经济工作部门,主要是按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和非商品支出(即劳务消费支出)两个部分,以及消费品支出中吃、穿、用、住、烧等分类支出的比重,来考察和研究消费结构的。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起了较大变化。总的趋势是城市职工家庭购买消费品支出的比重下降,非商品支出
(劳务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而农民家庭二者变化不大。在全国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中,吃的和烧的比重总的下降,穿的和用的比重升降交替,总的上升。住的情况,比较复杂。城市职工家庭的住房开支由于基本上靠国家和企业补贴,几年来比重变化不大。农村修建住房较多,因而购买建筑材料的商品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随着消费品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内部结构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反映消费质量的提高。在吃的方面,主食比重下降,副食比重上升;主食中细粮比重上升,粗粮比重下降;副食中肉禽蛋、其他食品(包括快餐、配餐食品等)和各种饮料比重上升。今后人们不仅吃饱,而且要吃好,讲求营养。在穿的方面,棉织品比重下降,化纤、呢绒、绸缎比重上升;原布比重下降,针织成衣、服装和配套的衣着服饰比重上升。今后人们不仅穿暖,而且要穿美,讲求舒适多样、款式新颖。在用的方面,日用工业品比重下降,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比重上升。今后趋势是追求中、高档和名牌优质商品,老品种还要求不断更新换代。随着经济高潮的到来,一个文化教育、智力开发的高潮将随之而来,人们对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的需要将要增加。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新品种将不断出现,电子产品将源源不断地进入家庭。在住的方面,城市将逐步推广住房商品化,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断扩大,要求舒适宽敞,环境美化,因而人们对各种家具、灯具、室内装修装饰用品、工艺美术品、树、花、鸟、鱼等商品的需要将逐渐增加。在行的方面,当前我国居民主要是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汽车,近年来摩托车开始作为新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家庭。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劳务消费。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劳务消费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一方面,人们对浴池、理发、洗染、照相、旅馆、修理等传统服务行业提供的劳务需要日益增多,另一方面要求开拓和扩大家庭服务、健身、美容、旅游、休养、娱乐等服务项目和领域。
本世纪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是什么状况,同过去和现在比较将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由于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较多,错综复杂,各项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是呈直线形而是呈螺旋形升降的。吃的比重,1957年为64.6%,1983年为59.3%,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但是一段时间又是上升的。如1981年为59.1%,1982年又上升到60.1%,1983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略高于1981年。在今后几年内,由于动物食品、加工食品、家外就餐和食物的市场调节部分增加等因素,吃的比重可能还会略有升降;穿、用的比重也仍会有降有升。但从长期来看,吃的比重总的趋势将要下降,穿、用的比重则会交替上升,然后随着劳务消费比重的上升,穿的比重会下降。据初步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居民吃的比重可能下降到50%左右,城镇住房实行商品化和房租调整后,由于住房支出比重上升,城镇居民吃的比重可能下降到45%左右,达到联合国提出的恩格尔系数40—50%的小康水平限界内,大体相当于英国、法国、苏联和匈牙利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左右时的比重。劳务消费支出的比重日益增大,这是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到本世纪末,我国居民劳务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将有较大的提高。
以上是从全国居民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和人口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不同等形成的生活爱好和消费需要不尽相同,因而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多层次的。这就需要加强分地区、分阶层和按收入分组的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以便比较具体地了解居民消费需要的变化,更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反馈,使生产、流通环节的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调整。
其次,要研究农民家庭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全国解放前,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基本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解放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又几经挫折,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在农副产品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不包括村办工业),也由1978年的40.3%提高到1982年的44%。与此相适应,农民家庭消费中商品性支出的比重提高得更快。1978年为39.7%,1982年提高到56.5%。在农民家庭消费的商品性支出中,除燃料平均每年递减8.2%外,食品、生活用品及其他、衣着和住房分别按12.1%、3%、2.5%和0.26%的年递增率提高。今后随着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将进一步提高,本世纪末可能提高到75%以上,农民家庭消费商品性支出的比重也将随之提高。生活用品及其他、衣着和住房将先期达到或接近全部从市场购买,食品将较后达到或接近全部从市场购买。随着农村能源多品种和多渠道的开发与发展,燃料的商品性支出比重也将有所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市场将更加成为国内市场的主体。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家庭消费需要和消费结构特别是商品性支出的变化的研究,同时还要研究这些变化对生产、分配和流通环节的影响。
再次,要研究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越高,社会集体消费的比重就越大,个人消费的比重就越小。据1984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资料,1982年这两种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东欧国家匈牙利个人消费占61%,社会集体消费占10%;市场经济工业国家前者占62%,后者占18%;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前者占67%,后者占15%;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前者占68%,后者占14%;下中等收入国家前者占70%,后者占13%;低收入国家前者占73%,后者占11%。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来看,各个国家个人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社会集体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据同上材料,我国1960年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1982年下降到70%,说明我国属于中等收入偏下的发展中国家,个人消费的比重不宜下降过快。
另据国家统计局材料,我国社会集体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一五”时期为8%,近几年上升到11%左右,个人消费则由92%左右下降到89%左右。在消费总额一定时,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的比例关系,取决于消费基金的分配。二者要保持什么比例关系较为合适,需要作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社会集体消费基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在我国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扫除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的官僚主义积弊,必须把行政管理费压缩到最小限度。第二部分是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文教、科研、卫生、体育等事业费。我国这部分社会消费基金近几年来虽不断增加,但仍嫌太少,今后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部分是社会保险费和劳保福利费。其中社会保险费是保证社会安定所必不可少的。至于劳保福利费对于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生活负担,保证生产建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只是近几年增长过快,再加不同地区、部门、企业的福利待遇高低悬殊,管理不善,形成浪费。目前国家的各项补贴占职工家庭生活费的很大一部分,形成了半供给型的消费结构。这些补贴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按人头平均分配,助长人们吃“大锅饭”的思想,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核算和生产发展。今后,随着工资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需要将这部分补贴逐步减少,使个人消费与社会集体消费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此外,为了加强消费结构的研究,还需要对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各种重要因素,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人口的各项构成、消费品价格和劳务收费标准、居民储蓄和手存现金等,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