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19
第5版()
专栏:书评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评介
杨坚白
近年来,关于经济效果、经济效益的文章、书籍问世的很多。但其中讨论微观经济效益者多,讨论宏观经济效益者少;讨论效益、效果的概念及其所用指标、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者多,讨论通过什么途径,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者少。宋则行、刘波、章宗炎、高生文四同志著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概论》一书,则是着眼全局,大处落墨,综合地论述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
读过这本书,我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结构上,从战略眼光出发,统观全局,把社会再生产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教育、科学、对外经济关系等一一列出,专章讨论,指出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哪些问题,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特别是把宏观经济的总决策和国家计划放在首要地位,指出其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二、对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恰当的说明。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宏观经济“来源于微观,又高于微观”。书中一方面强调宏观经济要以微观经济为基础,宏观经济效益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肯定微观经济不能脱离宏观经济,逸世而独立。微观经济要以宏观经济为指导,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作者在进行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而说明“这正是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效益的本质特征”。
三、把速度、效益和满足人民需要看作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必须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必须速度实在,效益好,人民才能得到实惠。生产出的产品无用,没有使用价值,是无效劳动,这种产品的产值是虚假的。只有当企业的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生产这种产品时所形成的‘最小’(劳动消耗)和‘最大’(劳动成果)的比率才是经济效益提高的表现”。基于上述观点,作者提出以(V+M)/(C+V)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大小的综合指标,并辅之以物耗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等构成指标体系。我认为这是得体的。当然,经济效益指标和指标体系也并非局限于此。
四、理论与历史经验的结合。这本书在写作方法上既作了理论上的论述,又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在探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理论的同时,各个章节一般都注意到结合我国三十余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就应该注意或已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这种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有些地方写得很精采。例如在总结我国农业的经验教训时,先叙述了我们走过的曲折道路,又引证了马克思关于合理农业的理论,然后提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数字,即过去的二十六年(1953—1978)间只提高了2.7%,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79—1981)每年平均提高2.7%,得出在改革后的一年等于过去的二十六年的结论。
本书经过诸方面的分析、论证,最后归结为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关键。唯有社会总生产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才能保证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容否认,这本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例如,由于它是一本概论性的书,因而只注意到综合论述,全面铺开(这是必要的),而未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问题进行突出的论证、分析。同时对某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没有进行议论、分析。在行文上大都是平铺直叙。当然,这不过是美中不足,无碍于本书的成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结束时指出:“计划所造成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计划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施工的浪费可以百万元为单位来计算,设计上的浪费则要以千万元为单位来计算,而计划上的浪费就要以亿元为单位来计算。”作者提醒人们要以正确的宏观经济决策和周密的综合平衡来取得最大的宏观经济效益。我认为这是射中了“十环”,就以此作为评介的结语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