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热心家”与“香饽饽”——从合肥联大看社会办学的生命力(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1
第3版()
专栏:

“热心家”与“香饽饽”
——从合肥联大看社会办学的生命力(二)
王传寿 鹿舫
说起合肥联合大学(下称联大)的背后有那么多热情扶持它的“热心家”,不少普通高校的同志羡慕得“眼馋”。
你瞧——
联大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肥市委第一书记郑锐出任董事长。为兴建教学楼,从征地、设计到施工,郑锐和每个环节的“实权派”一起到现场拍板。结果,沿路都开“绿灯”,教学楼不仅质量好,竣工期也比原计划提前了十四个月。
联大学生走读,交通工具不足。商业部门知道后,每年出售给联大一百辆自行车。
联大没有图书馆,学生借书难。省图书馆知道后,破例给联大的每个同学发了一张借书证。……
有人说,这一切就是联大安身立命的“奥秘”。这话,只道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联大,这是社会办学的必然。可是,如果谁支持谁赔本,谁积极谁吃亏,一天两天可以,长此下去办得到么?然而,联大连续五年并将继续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其原因是什么呢?副校长伍润生说:社会办学,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大能立住脚,主要是他们设置的专业和学生的构成适应了合肥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环境保护部门反映,现在缺乏搞环境监测的大专毕业生,即使每年分来三四十名,到本世纪末都不够。建筑部门反映,他们每年需要搞公用民用建筑的大专毕业生一千三百多名,而国家每年只能分配六十名……于是,联大设置了环境监测、公用民用建筑专业。省市环保局、建工局又怎能不支持他们办学呢?再如,标准化、发配电、应用统计、秘书档案、图书管理、编辑出版等专业,也都是通过调查测算,本着社会急缺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的原则搞起来的。不少人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可着头做帽子”来形容联大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做法。有些学生家长开始担心联大的毕业生是“嫁不出去的丑姑娘”,生怕社会各界不会长期支持,但没过多久,他们的看法却是:有“可着头做帽子”这一条,联大的“姑娘”就是“香饽饽”。
的确,只要联大坚持按社会需求培养“香饽饽”,社会就时时不乏热情扶持联大的“热心家”。五年来,用人单位有的主动同学校一起协商制定教学计划,有的积极提供条件让学生开展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那可真是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连安徽省委秘书长洪清源都在繁忙的公务中挤时间,每周到联大讲授一节秘书学。
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联大有的专业正在试着为若干企事业单位合同代培大专毕业生。最近,税务系统和烟草公司向联大投资一百二十万元,条件是联大为他们培养一百七十名大专生。副校长鲁先恕说:我们所以乐而为之,是因为:第一,这样可以开拓联大的经费渠道,以利学校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第二,这样可以促进用人单位关心联大、关心教育,加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联系;第三,这样可以促进整个社会都来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联大的这些做法,很能给人以启示。我们长期以来搞“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造成的弊端之一是:某些本来就人才过剩的“高堂大庙”又进去不少人,而那些急需人才的“小户人家”却总是进不去人。高等院校适当搞点合同代培,不是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把培养、使用人才的路子搞活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