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非正规”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2
第8版()
专栏:

“非正规”辨
司徒伟智
“正规”“非正规”,这是某些人据以判别是非优劣的标准。看看中秋时节卖月饼的店铺,不就时常挂着“正宗广式”、“正统苏式”的招牌?正宗、正统,亦即“正规”。
类似的“正规”观念所在多有,以致我们到处会感受到它的威力——许多人明明由自学或上业余学校取得了真才实学,只为“不是全日制,非正规”,遭到冷遇、怀疑者便照例不少。明明从事个体劳动的青年收入既高,又有利于社会,但一位个体户男青年谈了五个对象均一一告吹,原因是女方家长异口同声认为他“没有正当工作”。不正当,当然也就是“不正规”。还听说一名近年当上厂长的党外同志,明明工作上多所建树,可个别下属党员干部在背后仍时有闲言,似乎非党员,当领导就不正。
“非正规”不好,唯“正规”是尊。影响所及,一些好事情会因着“非正规”的名声而遭到“出则巷议,入则腹诽”的待遇。我常常想到严复,连这位学问为一时所重、译著不胫而遍天下的近代文学家,也因为是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毕业生,而非当时“科举正途”出身,所以在晚清官场上饱尝冷眼!察人论世,岂可因名废实?前两年《纽约时报》刊登过一篇《读夜校取得学位》的报道,介绍说不少美国人都是经由夜校取得学位,有的还成为博士、教授。只要有真才实学,管它是白天还是黑夜求知得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组织、经济各项工作都面临着改革的形势。衡量改革措施的价值,同样不可以依据什么固定的“正规”模式,唯一依据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四化大业。党外人才为什么不可以用?“士不生于秦,而愿忠者众”,李斯早就说过的。个体劳动有何可忌讳的?它不是为你我他都带来了方便吗?只要为着同一个四化建设目标,各种形式、途径、手段,都有存在的价值。中国古语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一个事物被视作“正规”,往往表明它具有模范的作用。因此“正规”通常与“成熟”“完美”相连结。不过,既要重视,又切忌迷信“正规”。天下万物,皆生皆灭,皆变皆动。成熟来自幼稚,完美起于粗糙。“正规”与“不正规”,都不是万古不变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且不说当年严复受人讥议的留洋学历,随着本世纪初的废除科举制度,遂一下子变得十二分“正规”。就拿目前年轻人的自学来说,当着自学考试逐渐形成制度之日,也便是“自学”这一求学手段逐渐正规化之时……对这些已经变得正规的事情仍称作“不正规”,正表明一些人跳出旧的思想窠臼之难。
一切片面看待“非正规”的观念应该收起来了;或者说,这应当是我们今天必须革除的旧观念。而一切受到“非正规”讥议的人们也尽可放心大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