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利用“余热”与保护“热源”——从合肥联大看社会办学的生命力(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4
第3版()
专栏:

利用“余热”与保护“热源”
——从合肥联大看社会办学的生命力(三)
王传寿 鹿舫
这样一些统计数字象刀刻的一般留在合肥联合大学(下称联大)副校长伍润生的脑海中:目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平均为一比十四;我国高校师生比例平均仅为一比四,有些名牌重点大学甚至还不到一比三,而教育部是按一比六点五的师生比例来确定高校编制的……差距和潜力往往成正比。伍润生不胜感慨:我国高校——尤其是老校在师资和教学设备上该有多少“余热”还没有被利用啊!
1980年积极参与筹建联大的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赵立人说:在工厂矿山搞余热利用,要有某种装置。在高等院校搞“余热”利用,同样要有某种装置。联大就是集聚合肥市内各老校的“余热”,使之放出更大能量的一种“装置”。
当年,联大“无立锥之地”而能招生,那是插空使用科技大学的教室、试验室的结果。今天,联大师生的比例为一比二十六,那是因为科大、工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大(安徽大学)等老高校的三百多名教授、讲师,构成了联大兼职教员队伍的主力。科大教员基础理论厚实,联大的基础课教学基本上依靠他们。工大的教员在工科方面见长。安大的教员在中文、外语方面有优势。——这些都为联大所利用。
“帷燃明烛如无夜,汗滴讲坛似有声。”有人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联大兼职教员的辛勤劳动。科大副校长杨承宗教授兼任联大校长后,潜心研究地方走读大学的办学方针和方法。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发展社区学院,苏联大办函授教育和夜校,英国、法国设立开放大学、短期技术大学……这一切都进入了杨老的研究领域。安大外语系讲师王天珍自兼任联大英语教员以来,一直准时来授课。一次,她关节炎犯了,自己走不动了,她就让人用自行车把她推进了联大教室……
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是没有的,只可权大小。说联大的出现,一点也没有影响老校的人力、物力使用,那也不客观,只不过这种“影响”是不伤筋动骨的。拿联大的主要依托者科大来说吧,全校一千五百名教师,只有五百名在教学第一线,每人的课时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工作量。科大试验室的利用率也不那么高,至少晚间就空着,白天也有空闲的时候。教室的使用,同样也不都是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科大党委副书记卢岗峰大声疾呼:“热烈欢迎联大挖科大潜力!”
挖潜力会不会变成“挖墙脚”?开始老校确有人这样担心,理由是联大聘请的都是老校骨干教师。但是,人们经过一番观察,发现事情不会那样严重。因为,即便是老校骨干教师,一星期在老校也顶多只讲八节课,如果请他们到联大兼授四节课,也不过是一周十二节课,平均一天两节课。这对于教师本人,不会造成超负荷运行;对于老校,也不会造成“墙脚”不稳。
现正在联大编辑出版专业兼课的安大中文系讲师王中义说:竭泽而渔式的蠢事做不得。联大越办越兴旺,原因之一是,它既利用老校“余热”,又注意保护“热源”,维护老校利益。
要这样做的道理并不难懂。社会办联大,联大要有益于社会。老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联大起码不能有损于老校。联大是用人单位与老校联合办,联合要两利。如果联大不仅不让参与联合的一方——老校也得利,反而“剜”老校的“肉”去医用人单位的“疮”,那么老校还愿意参与联合吗?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有很多同志正确地指出: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走以现有学校挖潜改革为主的道路。然而却有不少地方,老校的“余热”仍未得到利用,这与只是揩老校的油而从不给老校添点油,很有关系吧?
有的同志问:联大是用哪些方法处理好同老校的关系,既利用“余热”又保护“热源”的?方法要因时因地而异。这里只列举两条供大家参考。第一,联大规定只有在原校完成授课任务的教师,才能到联大兼课。这样就不仅保证了联大兼职教员队伍的素质,而且调动了兼职教员在原校授课的积极性。
第二,联大做到象关心本校教工一样关心从其他学校聘请来的兼职教员。前不久,在联大机电工程专业兼课的工大机械系讲师方光泽因病住院,联大副校长鲁先恕马上赶去探望。方老师的家属怎么也没想到,一所大学的校长会把一名兼职教员的病痛挂在心上。她握着鲁先恕同志的手,禁不住流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