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李伯钊同志生平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5
第4版()
专栏:

李伯钊同志生平事迹
李伯钊同志患心肌梗塞,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85年4月17日下午六时五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李伯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戏剧教育家、作家,是革命根据地我党我军文艺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李伯钊同志于1911年3月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1925年入团,1931年转党。她于1924年考入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我党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萧楚女同志影响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因坚持斗争,1925年夏,被学校开除。不久,组织派她到上海做团的工作,任浦东团地委宣传委员,并从事工人运动。李伯钊同志曾在党创办的平民夜校任教,对女工进行革命宣传。1926年6月,因组织和动员青年工人,准备参加上海武装起义,被反动当局逮捕。年仅十五岁的李伯钊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保护了组织和同志,经组织营救出狱。
1926年冬,党组织派李伯钊同志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后在该校做翻译工作。在苏联学习和工作期间,她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了便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她还积极学习车工、纺织、医护和军事技术。1928年夏,在莫斯科召开的少共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李伯钊同志任少共中国代表团翻译。她出色的工作,得到周恩来、蔡畅等同志的赞扬。1929年,李伯钊同志在莫斯科与杨尚昆同志结婚。 1930年冬,她奉调回到上海,从事工运工作。
1931年春,党中央派李伯钊同志绕道香港进入闽西革命根据地,任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兼彭(湃)杨(殷)军事学校政治教员,同年秋天到达江西瑞金。在中央苏区,她先后任中央红军学校政治教员、《红色中华》编辑、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
1934年秋,李伯钊同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一段极不平凡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她先在中央工作团,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干事。在艰苦的行军和作战中,她积极进行文艺宣传工作,鼓舞士气,扩大红军。她还热情照顾老同志和伤病员。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伯钊同志随右路军一过草地。随即,党派她去四方面军筹办艺术训练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她被迫随四方面军回头二过草地。二过草地后,她带着疑虑冒着危险探望朱德同志,了解到张国焘分裂红军的实际情况。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到达川康地区,李伯钊同志向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汇报了红军分裂的情况和亲身的经历。此后,她即随二方面军三过草地。她还设法拿到了张国焘在松岗开会另立“中央”的会议记录。会宁会师后,她将记录交给了彭德怀同志,为党中央后来清算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作出了贡献。
到达陕北后,李伯钊同志继续在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她接待过美国记者韦尔斯,为她写作《续西行漫记》提供了许多史料。
抗日战争时期,李伯钊同志先后担任过八路军学兵队女生队队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党组成员兼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央宣传部文委地方工作科科长。1942年她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参加了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任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1947年,她参加了晋西北的土地改革。1948年,李伯钊同志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
1948年冬,李伯钊同志参加了北平军管委员会工作,任接管委员会文化部部长,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入城后,任北京市文委书记,文联副主席,文教局副局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她曾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逝世前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顾问。
李伯钊同志一生从事党的文艺宣传工作。早在二十年代,她就参加了进步话剧的演出;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时,她通过教唱革命歌曲,唤起女工的觉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她积极参加革命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在中央苏区,她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指导下,不仅为红军部队和地方培育了大批文艺骨干,还同胡底、钱壮飞同志合写出《战斗的夏天》、《无论如何要胜利》、《为谁牺牲》等话剧,并亲自参加演出。她创作的《一、四方面军会合歌》,与陆定一同志合写的《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流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创作了歌剧《农村曲》(吕骥、向隅作曲),话剧《老三》、《母亲》和《金花》。这些战地作品,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1949年7月,她和肖华同志率领解放后第一个出国文工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1950年她创作了著名歌剧《长征》,热情讴歌红军英雄的伟大业绩,第一次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艺术形象,是我国戏剧创作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她的报告文学《女共产党员》,真实地反映了帅孟奇同志在狱中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这本书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十年浩劫中,李伯钊同志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她始终坚持原则,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在长达十余年的高压和逆境中,诬陷吓不倒,折磨压不垮,她坚信共产主义,坚信党和人民的力量,坚信被颠倒了的历史一定会颠倒过来。就是关进监狱、迫害致残,她也毫不动摇。在隔离封锁的环境里,在身患偏瘫的病痛中,在底稿散失殆尽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她咬紧牙关,坚持锻炼,刻苦学习,毅然重新握笔,开始创作话剧《北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伯钊同志得到彻底平反。她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言行,出于老党员、老作家的责任感,以惊人的毅力,三年之内八易其稿,完成了话剧《北上》的创作,并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时公演。《北上》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荣获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剧本创作奖。李伯钊同志关心国家政治生活,参加了许多重要社会活动,撰写了多篇文章和革命回忆录,还时刻关心中央戏剧学院的教育改革工作。就是在住院期间,她还忍受着病痛,思考进一步修改革命回忆录《三过草地》。她象一只春蚕,为党为人民吐尽了最后一口丝。
李伯钊同志为人正直、磊落光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关心同志,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她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奋斗不息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锲而不舍、积极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生。她是革命文艺的辛勤耕耘者,是呕心沥血、培育艺术人才的园丁。她不愧为奋勇搏击的中华女性、一代巾帼中少有的英才。她为党为人民建立的功绩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