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清华大学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可喜变化 多出快出高质量人才 多出快出高水平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7
第3版()
专栏:

清华大学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可喜变化
多出快出高质量人才 多出快出高水平成果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具有七十四年历史的清华大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各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在系科和专业设置上有较大的变革。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学校办了一些新兴科学技术专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工科的建设有很大意义。目前从清华所面临的任务来看,单纯的工科不利于学校全面素质的提高,不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1980年开始,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体,兼有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综合大学。学校提出,工科是学校的基础和规模最大的部分,理科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要努力进入世界学术前沿阵地,要为工科的发展和提高创造条件。
——培养人才的数量逐年增加,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发展很快。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招收八届本科大学生共一万四千多名。目前在校本科生超过一万人,已达到“文革”前的规模。为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1978年以来选拔培养了一百多名尖子学生,本学年又选拔了五十七名校级优秀生加以特殊培养,凡达到要求的可提前毕业,或学习第二专业,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直接推荐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三年来毕业的本科生三千八百一十五名,有40%录取为研究生。二千二百九十人直接进入建设岗位,有的已经成为优秀的科技和管理干部。1982年计算机系毕业生李宗凌,现任北京无线电三厂厂长,最近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十佳之一。分配去蛇口毕业生12名,深圳8名,现在大多数为中层骨干。
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几年来进展很快。1984年招收研究生七百二十三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一百二十二人,是高等学校中最多的。1984年秋在校研究生总数一千四百余人,为1965年在校研究生数的八倍多。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到1984年底,已有九百八十八人(包括授予外单位三人)被授予硕士学位,有十七人取得博士学位,占全国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人数的20%。
学校注意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稳步向上的。自1979年到1984年底,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一千二百人。目前在校本科生党员为五百五十八人,为本科学生总数的5.5%。研究生党员三百七十四人,为研究生总数的29%。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均有20%左右的青年申请入党。
——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在规模和水平上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1978年到1984年,有四百五十九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和评审。七十四项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学校承担了国家“六五”攻关课题四十三项,国家“六五”基础科研课题三十四项,分别占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同类课题的24%和19.6%。近几年,全校重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的有十八项,在全国高校中居首位。仅1983、1984两年内,已推广应用或转产的科研成果一百九十五项,占两年二百二十二项成果总数的88%,其中得到使用单位正式确认年纯收入超过百万元以上的共有十九项。有些成果推广应用后,每年增加纯收入可达亿元以上。
——为增强内在活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正逐步进行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近六年来,共调出教职工一千七百五十七人,其中教师七百七十九人,为教师队伍总数的20%左右。绝大多数调出教师比在校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选拔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已提升五十五岁以下的教授四十四人,准备提升的约七十五人。已经提升五十岁以下副教授一百五十六人,准备提升的五十岁以下的副教授约三百九十人。
考虑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而学校在师资方面尚有潜力,最近,学校负责同志经研究认为,清华应积极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发展,着重提高,适当扩大原定到1990年为一万五千名学生的规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