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嘉惠后人 功德无量——访中国现代文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4-27
第8版()
专栏:

嘉惠后人 功德无量
——访中国现代文学馆
张炜天
北京西郊的万寿寺因慈禧到颐和园途中作行宫而得名。“万寿”自然是那拉氏的妄想。可谁料到,公元1985年3月26日,这里却真的和一项堪称“万寿”、功德无量的事业紧密相联了。由文学界老前辈叶圣陶书写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门匾,挂上了万寿寺西院的门口。
文学馆是我国第一个专门搜集、收藏和为研究者提供我国现代文学资料的中心,具有国家档案馆性质。藏品的种类包括文学家的创作手稿、信札、日记、手迹、照片、画像、录音、影视片、书籍、报刊以及已故作家的遗物等。1980年底,老作家巴金倡议建立文学馆,很快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巴老慷慨捐款十五万元。党中央和国务院积极支持,划地拨款。胡耀邦、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亲自过问,北京市政府、解放军总政治部及社会各界亦大力协助,文学馆经四年筹建就开馆了。
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整个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第二进院子的正厅是书库,目前已有藏书近六万册。这里的图书是按作家分类上架。文学馆负责人杨犁介绍说,藏书范围尽可能广泛,不论作家政治态度如何,凡有艺术价值、研究价值的一律照收。另外,凡赠书多者,都专设“文库”,可优先供本人使用。在“巴金文库”装得满满的书架上,有《灭亡》第一版、《寒夜》的早年版等珍贵文物。今年,中国作协已通知其会员,让他们将所有新作二册签名寄到文学馆,现已收到三百多种。
录音资料库现已收录了百余盘作家录音。其中有白薇、聂绀弩、曹靖华等老作家的录音。尤为珍贵的是搜集到了作家老舍二十年代在英国伦敦东方大学的讲课录音。照片资料库设在前院西房,墙壁和地上都涂了防潮漆,并安装了电子防盗系统。室内摆满了一排排绿色的保险箱柜。巴金1948年翻译法国作家洛克尔的小说《六人》手稿及新作《随想录》部分手稿,配上了既防尘、透气又精美的锦缎盒套。萧红给华岗的一封信送来时较破损,这里已请中央档案馆修复。黎烈文的《梅里美评传》手稿送来时已散页并较残破,现已用一种高级黄纸加以修补装裱,名为“金镶玉”。巴金《处女地》手稿中有些地方是用圆珠笔、铅笔写成的。这种手稿时间一长就无法看了,急需微缩设备来处理。为此,馆里已开始着手这项工作。
为了这项有益于子孙万代的事业,许多作家给予热情支持。冰心已表示将献出自己的全部手稿和书籍,杜鹏程准备献出《保卫延安》手稿,茅盾和老舍家属也表示捐赠全部手稿。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巴老,所有送来的东西都经老人亲手整理过。他还决定将所有重版书的稿酬都捐给馆里,到目前为止他又捐了两万多元。他在开馆典礼上说:“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不多了,但只要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文学馆是个集体事业,所以是人人有份的,希望大家出力把它办得更好。”文学馆当前最大的困难是设备较差,特别是为了妥善保存资料,需要有防尘、防潮、防紫外线等设备,为此又必需改造房屋。但万寿寺是国家级文物,只能修复不能改建。从长计议,就只能筹划另选址建一所具备现代化设施的新馆。建新馆当然是一项更为艰巨、耗资更大的工程。应该相信,我国数以万计的文学工作者和数以亿计的文学爱好者是一定会积极响应巴金老人的呼吁,为文学馆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为了这项千秋万代的事业,我们都来作出自己的贡献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