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队)表彰大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4
第4版()
专栏:

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队)表彰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于国厚
在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新老垦荒队员那样的场合,怎么会有人唱起垦荒队员之歌?我们有些纳闷。说来也巧,唱歌的人参加了我们的座谈会。他叫孟吉昌,是1955年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由哈尔滨去“北大荒”的。
“是耀邦同志问,我才轻轻哼起来的”,老孟憨厚地一笑:“耀邦同志说:
‘我记得当时有首歌,有一千条困难,就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破一万条,你们还记得?’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它伴着我们在‘北大荒’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说也怪,三十年了,每当唱起这首歌,当时头顶青天、脚踏荒原、睡地窝、饮雪水的情景又出现了,觉得蛮有味儿。”
二十八岁的女青年突击手余晓军,是常州市电子工业公司团委书记,她听了两位老队员的发言之后,开始只说了两个字,“敬佩”。她说:“每当老同志谈起五十六十年代艰苦奋斗的事,我们就是在听故事,很受感动,但是,历史进入八十年代,与那时候相比,社会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许多青年买件新衣,买二两肉喝几盅酒很容易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很值得研究。”
孟吉昌受了小余发言的启发,他说:“我们当时为什么能以苦为荣?是心里有个追求。要把荒丘野泊变成麦浪滚滚,干番事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种精神当代青年应该发扬,但是,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都象我们当年那样穿老羊皮、啃带冰碴的窝窝头。”
“有些青年有生不逢时之感,说什么‘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也能去忍饥挨冻。’我们讲艰苦奋斗,讲当时吃什么,穿什么,他们就会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小余接着说:“如果我们多宣传五十六十年代青年的理想追求,鼓励青年向老同志学习干番事业,就有了共同语言,青年们就会感到不是生不逢时,而是生恰逢时。”
为了美好的未来去栽树、去挖井,将来回忆起来,也会觉得蛮有味儿。几位青年朋友这样自豪地向我们叙说他们的观点。
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的口号,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厂的团委书记刘家雄认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引导青年在革命理想的鼓舞下,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
青年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革新挖潜,节约原料、能源,减少浪费,提高产品的质量数量,或以高质量的服务温暖顾客的心,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都属于艰苦奋斗的范畴。一汽几年的实践证明,青年们能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这个厂从1983年开始,在不停产的情况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汽车改型的艰巨任务。老刘说,为了自筹资金完成改型,我们把年产量从三万辆提到七万八千辆。在人员设备不增加的前提下完成这一任务,比兴建一汽还要艰难。全厂青年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想的是:五十年代第一代汽车工人三年艰苦创业,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我们八十年代的汽车工人要在工厂改造产品换型中,建功立业,做汽车工业的第二代创业者。
看到这些情景,参加建厂的老工人高兴地说,这一代青年超过了我们,当年我们也就干到这个份上。
理想之路需要创造的犁铧去掘通,幸福的生活要靠辛勤的汗水去浇灌。这次受到表彰的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长征突击手和几十名五十年代老垦荒队员亲切相见,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从他们推心置腹的交谈、讨论中,可以预见,革命前辈点燃的艰苦奋斗的火把定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