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应该发生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4
第4版()
专栏:

应该发生的故事
5%。这个职工浮动升级比例,在去年7月下旬,牵动了北京化工三厂物资管理科一百三十二名职工的心。
大家自然地从这个比例中算出一个定值——七人。所有人都在揣摩:我跟这个数儿有缘份吗?
大家屏住气息,等待着,谁也不知——
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这些日子,科党支部书记王书卿,心里一样在翻腾。自打厂里把浮动升级比例分下来,他就掂量着科里的七个名额。
分配名额还没个眉目,有些职工早把话儿有意无意地灌进他耳朵——“嗐,咱科里八个党员,看他们怎么分吧!”“还有十来个干部呢!这5%还不够他们争的呢,没咱什么戏!”“什么时候也是党员干部优先,让他们升吧!”……
王书卿心里一阵阵堵得慌,可他一点没法儿发脾气——这些年,有的党员干部好事先伸手,做下了给党丢脸的事,群众不信任他们,能怪群众吗?!
这物资管理科虽地处厂区最末尾儿,却统管着全厂生产用原辅料,是地地道道的生产咽喉。由于多种原因,这部分同志中,七年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十多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热情渐冷,只剩下二人。但职工的责任感不减,十几个仓库中,就有三分之二多是各级先进库。
王书卿相信这里的工人,他更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
一天下午,他把科长李树栋、副科长潘槐叫到办公室。三人各自提出了够条件的升级人选,一共十四位。其中有二名党员,一位干部。
权衡良久,十四位同志各有长处,捋下谁去也不忍心。最后,还是王书卿说话了。“咱们名额有七个。我的意见,这回是不是先尽着群众?今儿个回去再分头想想,下回拿出准主意。”
在这节骨眼儿上——
谁心里没有小九九!
“先尽着群众”,话是这么说了,可王书卿心里一点不踏实。这次浮动升级,厂里定好了,只要没“掌儿”,人人有份。名额由领导定,不搞职工评选。
从维护党的威信上说:“先尽着群众”没错儿,可升级不光是长八九十来块钱的事,它还意味着对一个人的评定!
王书卿悬着心,科里另外七个党员在他脑子里挨个儿过了一遍。
伏淑玲,是他老伙计的女儿。不单生产没的挑,还身兼科工会主席、治保主任、副班长、党小组长四职。八小时不够用,有时星期天都得搭进去。能因为她是党员,就“剥夺”她的升级权?这个火爆性子的丫头真撂了挑子,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能挑得过来吗?
还有李春英,她管的电料库,是科里的一个“窗口”,有参观取经的,都得往她那儿引。往后她要是在工作上来个软泡,也够我一呛呀!
贾跃庭、李树栋、王亚芹、孙蕊清、董淑敏,个顶个都是骨干,谁卸了担子也得塌下一块“天”去。“先尽着群众”升级,党员能干吗?
李春英心里也直犯嘀咕。一说要升级,就有人跟她开“玩笑”,“李师傅,这回你没跑!”她隐隐希望有这么个结果,可一个党员把一切都交给党了,哪还能跟群众计较一个升级名额?再说,爱人是厂长助理,又曾是王书卿的老部下,自己一升级,别人还不在这事儿上甩闲话?!我可别给党支部添乱!
副科长潘槐心里明镜似的。眼下的三个“当权者”中,科长的升级权在厂长手里;支部书记工资过百元,这回不浮动;唯一不是党员、又有“竞争”资格的就是自己。但他压根儿没想去当这七分之一。潘槐在化三干了半辈子,现在刚当了领导,虽说官儿不大,可也不能用这点权把好处往自己身上搂!
每个人都在心里拨拉着小九九,谁也没想到——
竟会有这样的结果!
升级职工名单首先跟党员、干部、班组长见面了:孙弼臣、尚仕儒、邱惠民、舒翠兰、王淑清、魏崇义、梅声扬。
七个名字,总共没念一分钟,可大家在心里品味了多久!
孙弼臣,五十多岁的保管班班长,工作认真踏实;
尚仕儒,共青团员,干起工作不分早晚;
邱惠民,他管的原料共十二个品种,一年进出库物料一万多吨,保管员中数他辛苦;
还有班长舒翠兰、王淑清,工作敢抓敢管,她们领导的大小五金班,当了多少年先进班组;装卸工魏崇义,从不偷懒耍滑;七人中唯一的科室干部梅声扬,是技术员,多次解决物资管理的技术难题……
明摆着,七位同志的条件都够瓷实!
虽说党员们未必比不上他们,可大家心里明白,这就是“先尽着群众”。
嘀咕了许久的事儿,一旦有了准谱儿,反倒让人平静,倒是升了级的王淑清、舒翠兰前后脚儿站起来:“别给我升级,让给比我干得好的吧……”
没升级的党员伏淑玲、李春英也表态了:“这次名额分得合适。党员理当把好处让给群众,我们没的说!”
王书卿心里踏实了,他真切地感受到,大家说的都不是虚套套,而是一片诚意。
散会之后,王书卿叫住了潘槐:“这回我是亏了你了……”厚厚的眼镜片后,非党干部潘槐两眼湿润了,他丝毫不觉得吃亏,有什么能比党组织的信任,更让他感到宽慰呢?
升级名额马上在群众中传开了。王书卿始料未及的是,“先尽着群众”——
会有如此效力
群众眼见党支部心里装着自己,痛快;党员看到有这么多群众夸赞党支部,真比自己升了级还高兴。
很快,过去支不动的事儿,如今不用说也会有人干。
以往料桶漏了,液料流得满院子,谁都懒得伸手。现在还没等王书卿瞧见,孙弼臣就用新桶去倒换了。
装卸工只有魏崇义升了级,可剩下的十来个人也勤快起来了。
让王书卿最为感动的,还是他卷宗里日渐增多的入党申请书。他问过那些申请人:“怎么想起写申请书啦?”
“咱支部公道,为群众办事,信得过!”
老师傅舒翠兰,十年前在外单位工作时写过申请书,可1977年调进化三后,再没提过这事儿。“那会儿看到有些党员什么好处都占着,真憋气,我还不如当个群众,省得找骂呢!”可调级之后,她颠来倒去想了几天,终于把一份新的申请书交给了王书卿:“我年纪大了,就是入不了党,也得把心思向党挑明了。”
潘槐也向党组织交了第一份申请书,他诚恳地告诉王书卿:“长期以来我背着家庭出身的包袱,有这个愿望也不敢提。现在我得争取加入组织,好让自己的劲儿别使歪了。”
去年7月至今,物资管理科党支部发展了六名新党员,可目前仍有十六名同志积极用实际行动在争取……
× × ×
虽然去年年底,化工三厂又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浮动升级,在收入增长水平上大家一样了,但至今,每当提起那次党员让升级名额的事儿,不少同志会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党支部那事儿没得挑!
王书卿倒不愿提起这事儿了,在他看来:“这事很普通嘛,它本来就是一件应该发生的事情呀……” (原载5月2日北京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