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川剧《岁岁重阳》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4
第8版()
专栏:观戏一得

川剧《岁岁重阳》观后
张真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这几年象一支生力军,在许多戏曲剧团惊呼“不景气”声中,他们却连续演出了新剧目《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这次他们又把《岁岁重阳》(魏明伦、南国据张弦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改编)带进了北京。
这出戏写了一对姐妹和一对兄弟前后发生的爱情故事。剧情单纯,作者的笔墨,正好在抒情上发挥。几个地方,演得真挚动人。存妮一家,被债逼得走投无路,又加上支书的压力,非要存妮嫁给那个“区上的红人”作儿媳,恰在存妮和豹子刚刚定情之后,她当然不肯答应,最后只能绝望自杀。在存妮准备上吊的时候,脱下妹妹喜爱的那件毛衣,她唱道:“毛衣高挂梨树上,回首家乡夜茫茫,哗啦啦,狂风催我成新鬼,摇晃晃,吊绳催我见阎王!九月九日魂飘荡,生在重阳,死在重阳!”她上吊了。这时传来画外音,那是小妹妹想穿毛衣时说的:我只穿三天就还你呵!看到这里,观众是忍不住眼泪的。
这个简单却真实的故事,就是这样朴素地反映了农村青年的灾难。仅仅几年以前,在农村某些“被遗忘的”角落里,不少人还把自由恋爱叫做“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但在今天,那个妹妹却不同了,她不自杀,就在她也被当做“新动向”抓住了的时刻,她“逼出一股勇气来”,索性把事情公开,当场拿出给虎子偷偷做的鞋子,当着支书的面亲手给他穿上了。支书气急败坏喊民兵,民兵们只在一旁笑,也不肯替他抓人了。看起来,幸福还是要靠斗争来争取,命运也要靠自己去掌握。
这个戏虽是悲剧风格,却有幽默、风趣的细节,不失川戏的风味。例如青年们画饼充饥时合唱道:“画罢含泪哈哈笑”,幕后传出帮腔“笑罢回家喝清汤!”观众也随着剧中人含泪一笑。作者运用了一些“文化大革命”时的流行语言,作讽刺性的使用,甚至桌上放着一个“忠”字牌,翻过来却是她们家的“先人板板”;媒人来说媒,“文革”中与“文革”后,用的语汇截然不同,但买卖婚姻的实质没有改变,听来令人捧腹,又耐人寻味。
这个戏没有大锣大鼓,没有川剧那个有名的“丢、丢、撞!”他们自己名之曰“无锣鼓川剧”。从这个题材看来,这样演法还是可行的,听起来没有什么不顺之处。戏曲本身,本来也是百花齐放的,川剧包括了“昆、高、胡、弹、打”,有的偏重歌舞,有的则偏重唱或对白,不拘一格。《岁岁重阳》是个新编的现代戏,我看只要适应内容的要求,戏剧形式是可以创新的。现代戏的艺术革新,应该根据具体题材,具体处理,不必一刀切。在艺术形式上,百花齐放才会适应各种观众的不同要求,只有让他们喜闻乐见,才能起到振兴戏曲艺术的作用。(附图片)
《岁岁重阳》剧照陈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