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一个指导农民改良植棉技术的棉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5-06
第2版()
专栏:

  一个指导农民改良植棉技术的棉场
新华社记者 海波
武昌县东南部的平原,是一个植棉区。去年秋天,这里百分之八十的土地上开放着雪白的棉桃。这一丰盛的收获,主要是徐家棚棉场帮助农民改良植棉技术而得到的。
徐家棚棉场原为我国三大棉场之一(另两个为南通、安阳棉场),创设于一九二四年。该场设备完善,拥有二百多名工作人员。在解放前,这些人员只是坐在家里“闭门研究”,农民连棉场的大门也不能进。全场每年种一千多亩棉花,但所收获的东西,还不够场内工作人员吃用。解放以后,该场工作人员在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及“科学技术和群众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号召下,开始向农民学习,并指导农民改良植棉技术。
过去,这个地区植棉面积虽然很大,但由于棉农大部种的是杂棉种,所以每亩收不到六十斤籽棉,产量不高。去年春天,徐家棚棉场以大批德字棉种,向农民推广。当时很多棉农说:“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也叫我们种过这样的棉花,可是结果连芽都不发。”棉场人员便首先播种德字棉种,结果所长出的棉苗,都很茁壮。棉农怕“洋籽不发芽”的顾虑才告消除。同时,棉场人员又向棉农保证:凡种了德字棉种的棉田,如果收不到普通棉田那么多,将由棉场给予补贴。这样,大部农民便播种了德字棉种。
去年秋天,正当棉棵长得枝叶茂盛的时候,很多棉田发生了蚜虫和红蜘蛛等虫害,眼看着绿油油的棉叶被虫子吃得像蜘蛛网一样。于是农民们叹着气说:“这是天虫,没法治。”这时,徐家棚棉场就以低价售给棉农大批杀虫药剂和除虫器械;棉场的人员又全部下乡,具体地帮助农民使用各种除虫药械。他们每天天不亮就挑着药桶,拿着喷雾器到农民的棉田里工作,并教导农民除虫技术,因此,使棉农很快地学会治虫技术。在治虫时,棉场人员发现青山区农民采用黄烟水和胶水杀虫的方法,使三万多亩棉田免除了虫害。这个办法经过棉场人员试验后,证明黄烟水和胶水比硫磺粉的杀虫效力大一倍,而价钱却比硫磺粉便宜一半。棉场人员就将这一除虫方法向农民推广。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这一地区棉田中的害虫全部被消灭了。
秋收后,徐家棚棉场去年所种的一千三百余亩棉田,因为采用了新的耕作方法,比一般农民的棉田多收一倍。这个惊人的收获,吸引了十余万农民前来棉场参观。棉场人员趁此机会召集棉农座谈,询问他们在植棉中的困难,和他们交谈植棉经验,使科学的耕作方法很快传遍了各地。这时,徐家棚棉场已和广大农民建立了联系,已成为武昌一带产棉区农民的生产指挥部。
今年三、四月间,快要种棉花了,武昌周围七十方里地区内的棉农,每天挑着箩筐,拿着口袋,成群结队地到徐家棚棉场去贷棉种。棉场为了很好地推广良种,早于去冬即准备了十八万斤德字棉种(农民自己准备的六十万斤不在内),比去年多了四倍,可是不到半个月,就被农民贷完了。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