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为无名者铺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6
第7版()
专栏:

为无名者铺路
斯群
在前不久举行的作协会员代表大会上,我们见到了许多新面孔,一大批文学新人在成长,文艺界后继有人,心情特别兴奋。
我们《青春》编辑部,现在编辑出版两种期刊,《青春》青年文学月刊和《青春》青年文学丛刊。从创刊那一天起,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做好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的工作上。所以我们开始规定,在月刊上发表作品的作者,限制在三十五岁以内。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青年文学爱好者有自己的园地。
创刊前后,我们得到省市党政领导和文艺界的极大关注和扶植。当时,市委负责同志从刊名到编辑部方针的定夺,都很关心。在阅读每期刊物后,总是给予热情鼓励,有时外出,阅读刊物后也寄回书面意见给我们。当我们遇到挫折,则挺身而出,为我们排忧解难。作家方之同志为刊物的诞生置自己的创作于不顾,出谋划策,奔走呼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们面临刊物发行量大幅度上升,纸张匮乏时,省文联、省作协和省市有关领导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当时《雨花》负责同志表示,宁可《雨花》少出几期,也要支持《青春》。还有首都和全国各地文学前辈都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们热情的帮助。在我们创刊五周年时,我们举行了一次比较大的联欢会,这个联欢会的主题就是向一贯关怀和扶植我刊的有关领导和文艺界前辈、作家、评论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表彰了十八位“园丁”,向他们献礼,致敬。
江苏省领导对文学工作的关心,和省市文艺界的团结,是《青春》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外省同志很羡慕江苏这块文学沃土,作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怎能不感到幸福和温暖呢!
《青春》的诞生,象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省市党政领导、省市文学界前辈的关怀和支持,五年来,我们的道路将会走得很艰难。每当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设想、新的方针时,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终于一个个克服了。在他们的支持下,顶住了种种压力。
个性和特色是刊物的生命,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期刊的重要标志。《青春》的办刊宗旨是为无名者铺路,造就一大批文学新人。着眼于三十五岁以下中青年开始走上或即将走上文坛的“准作家”,为他们提供初试锋芒的舞台,把《青春》视为他们自己的刊物。有的同志曾对这一宗旨提出异议。我们认为,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十年动乱造成作家队伍的青黄不接,当前最需要的是提掖新人,放眼未来,寄希望于新一代作家的崛起,因此五年来我们甘当文学的第一级阶梯而不悔。我们深切体会到,对象越是单纯明确,越能赢得大多数。我们拥有稳定的读者群,作者队伍也日益扩大,其成份从一开始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扩展到各条战线的青年读者。五年来,经我们发现和培养的较优秀的作者有简嘉、姜天明、董会平、赵践、张新奇、余小平等,他们有的是在《青春》发表处女作后起步走向全国文坛的。因此我们对发表处女作十分重视,成功的起跑,对一个青年作者往往有着决定作用。我们除经常刊载无名之辈的处女作外,每年10月创刊纪念日还发处女作专号,“青春文学奖”中还特别设“处女作奖”,这就使刊物不断有新人的名字出现,避免老化。为了顺应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创作上日臻成熟,1983年7月又增创了《青春》丛刊,主要发表中青年作者的中篇小说。
作者工作面向青年,作品的内容也必须切合青年的需要。我们强调的“青年写,青年看,着重反映青年题材(去年又增加了“青年评”一项)这一方针,已成为我们办刊的准则。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抒时代之情,写青年之心,力图使刊物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气,从而博得了读者的好评。短篇小说《女炊事班长》、《第九个售货亭》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等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打算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扶植文学新人的工作,加快改革步伐,使《青春》永远年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