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增长才干——洛阳棉纺织厂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7
第2版()
专栏:

在改革中增长才干
——洛阳棉纺织厂纪事
本报记者 徐平
从去年开始,洛阳棉纺织厂打破了棉花定量供应的老传统、老框框,按照生产需求直接从外地棉麻公司购进了一批低档棉。没料到此举惹恼了有关单位和部门,罚款、处分纷至沓来,成了轰动一时的“棉花案”。该厂领导在四处求助之后,厂长胡德成又投书人民日报。本报于1984年4月27日刊登了他的来信,并明确表示支持他们。不久,国务院公布了给企业扩权的十条规定,确认国营工业企业有选择供货单位、直接供应和直接结算的自主权。洛阳“棉花案”终于以洛阳棉纺织厂的“胜诉”结束了,可是在该厂领导的头脑里都还留着一系列问号:自购棉花这个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逼出来的办法,本来是企业摆脱困境、提高经济效益的上上之策,为什么某些人却认作“离经叛道”?“棉花案”双方进行的是一场什么样的争论?这次的胜利对企业今后的改革又有什么指导意义?事后,该厂几位领导人经过总结,认为:“棉花案”的实质是围绕运用价值规律的一场争论。在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领导者应该在市场调节中充分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学会利用价值规律,并在实践中逐步增长才干。在以后的一年中,该厂在企业的产、供、销中主动运用价值规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棉花占棉纺织企业生产成本的70—80%,可谓举足轻重。降低棉花成本是提高棉纺厂经济效益的关键。“棉花案”了结不久,河北省有些县的棉麻公司就找上门来,表示愿意每担棉花降价四元五角至十二元卖出。这个优惠价格是诱人的,可当时河南的棉花市场也饱和了,敢不敢出省买棉呢?该厂领导分析了经济逐步放开棉花供求关系的变化,认为纺织企业既要正视纺织品调价的不利因素,也要看到全国棉花供过于求的总趋势,抓紧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河北棉花降价这个“便宜”不仅可以捡,而且应该捡。去年,该厂直接从河北省一些棉麻公司调入棉花十一万六千担,节约成本七十四万元。
在原料供应上尝到甜头之后,洛阳棉纺织厂又把价值规律运用到产品的销售中去。
过去,该厂的坯布大多在上级的定点印染厂加工成色布。由于近年市场多变,有些印染厂经常中止或改变合同,使纺织厂很被动。去年第一季度,一家印染厂主动要“洛棉”生产七百万米纯棉哔叽。可是纺织厂生产了一段时间后,这家印染厂又提出产品不好销,不要这批货了。洛阳棉纺织厂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纯棉哔叽滞销的主要原因是价格过高:印染厂嫌利太小,不愿要;消费者嫌价格贵,不愿买。于是该厂充分发挥大厂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在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采用低档棉生产专纺哔叽。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利润自然提高。印染厂有利可图了,纷纷上门要货。市场销价低了,纯棉哔叽变畅销了。在这种情况下,“洛棉”决定摆脱计划销售的制约,运用灵活手段到外省、市开辟市场。现在该厂已和全国七个省近二十家印染厂建立了供需关系。这样,以增加盈利为目的,哪里利大,产品就往哪里流,改变了过去“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的情况。
既然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当然就要充分了解市场,研究市场,预测市场变化。去年冬季涤棉细布一度滞销,不少纺织厂纷纷削价处理。当时“洛棉”也有三百万米布压在仓库里,有的印染厂提出要该厂削价5%。该厂认为这个产品的滞销带有季节因素,一俟开春,涤棉细布行情必然看好。倘若急于出手,企业要损失十八万元以上;倘若压到第二年旺季售出,厂里只要交付成品占用资金利息三万多元,两相比较,帐是一清二楚的。于是该厂“稳坐钓鱼台”。果然不出所料,今年2月一过,三百万米涤棉细布均以原价全部出手了。
作为国营大企业,就要力求少投入多产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积累资金。该厂生产的二十六支低纺平布和二十一支低纺纱卡都是市场畅销产品,但前者的纯利要比后者少60%。于是该厂将二十六支低纺平布的生产能力由七百台织机减少到一百六十五台;而将织二十一支低纺纱卡的布机由二百台增加到四百台。
洛阳棉纺织厂这个近万人的大型企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做到了产值、税利、工资同步增长。去年该厂上缴国家千万元以上,成为全国同类企业中的佼佼者。今年第一季度,他们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生产又有了发展,效益又有了提高。该厂的事实证明,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认识价值规律,运用价值规律,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干部就能增长才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