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河南人打老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07
第8版()
专栏:

有感于河南人打老师
李準
据4月6日《人民日报》三版披露,河南省一些地方,殴打、侮辱教师事件不断发生。仅《河南日报》3月份披露的就有四件,而新安县一个县在近两年内,就有十几起之多。其中有毒打,有捆绑,有的甚至采取“文革”手段“挂牌游斗”。
读了这则消息,实在令人慨叹;作为一个河南人,忍不住想说几句话。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可是这个“摇篮”里,近百年来的文化情况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除了天灾人祸频仍以外,还有个大问题,就是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鄙薄和轻视。轻视文化教育的结果,还是自家吃了亏。在旧社会,河南逃荒的最多,要饭篮子最多。到了新社会,文盲数量仍最大。特别是到“大跃进”时候,什么放“卫星”,“小麦亩产七千三百斤”,砍倒山上林木大炼钢铁,甚至有给牲口刷牙等等愚昧事情层出不穷。为什么那时候“左”的狂风在河南这么容易刮起,除了当时的政策因素之外,恐怕还是和文化水准低有关系。“文革”中骇人听闻的迫害教师的“马振抚事件”也出在河南,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前几天,也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深感河南知识分子太少,严重阻碍四化建设进展,特意从河南来到北京,招贤纳士,吁请科技文化各界支持河南开发建设,甚至于能当个顾问、提个建议也欢迎。也就是在他的谈话中,我才知道河南有六七千万人口,而知识分子在人口中的比例,在全国各省市中是倒数第三。
对于省委负责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我是很感激的,无非是想多给河南人民请些老师。可我又想到另一点:古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否应该先把我们的知识分子政策认真地(而不是口头上)落实一下?要不然,你在这边请,他在那边打,人家怎么敢去?
其实,河南这块地方,不是不养知识分子的地方,单就河山之美、矿藏之富、物产之丰就足以令人羡慕,在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的文化之邦。东汉时候,河南人才竟占天下之半,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唐朝文学大家韩愈,也是个河南老乡。韩愈写过《师说》,是极懂得老师的重要的。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说的“惑”,就是不懂,就是愚昧、落后,因此必需向有知识的人学习,不学习就永远愚昧。
在学习态度上,他提倡对老师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向有知识的人学习,不必问出身贵贱,不必讲年龄大小,只要人家有知识,就应尊为老师。他又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人家有一技之长,就要虚心学习。并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
韩愈的这篇《师说》文章,不知道河南的地方干部有多少人读过,并认真思考过。我只知道韩愈这个教育家,却被老百姓当作土地爷敬了。韩愈当土地爷是学非所用,而且是个小芝麻官,他管不住有的乡党委书记打老师,他也管不了在“反右派”斗争中把大批中小学教师错划成“右派”。
在一个省里,既然把那么多教师打成“右派”,当然要“种花得花,种刺得刺”。小孩子们不要说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连加减乘除也学不会。“愚者益愚”,“贫者益贫”,只好拣树叶当柴烧,煮红芋干当饭吃。今天要建设四个现代化,河南有那么多小麦、粮食,转化不成畜牧生产,有那么多煤炭、石油、黄金和其他稀有金属,不能大量科学地开采为四化所用,只好“拿着金碗要饭吃”。
邓小平同志这些年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且把建设四化关键归结为“出人才”。那么人才怎么出呢!当然离不开那些站在黑板前辛辛苦苦的教师。我们不说把老师强调到“天、地、君、亲、师”的高度,起码得给人家一个工作条件,特别是要保证人身安全,不挨打。“风成于上,俗成于下”。我真希望河南能从不断殴打教师的事件中,从领导干部到广大区乡地方干部,严肃认真地检查一下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情况,从思想上谈一谈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认识,今年的“教师节”,最好能在全省城乡大力开展庆祝活动。对那些任意侮辱、殴打教师的典型事例,在报纸上展开讨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订出几条法律,不下大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四化是搞不好的。因为河南的“穷根”就是愚昧,愚昧的人是怯懦的,而怯懦的人最容易说谎。
感谢《人民日报》对这件事情的揭发和披露,作为河南人,我们应该“闻过则喜”。也只有引起全党全民重视,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才能改变我们的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