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彝族“举人村” 昔日的“大荒坡”出了十一名大学生和七名中专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0
第1版()
专栏:

彝族“举人村”
昔日的“大荒坡”出了十一名大学生和七名中专生
本报讯 只有六十户人家的贵州大方县鹏程民族乡石堰村,已出了十一名大学生和七名中专生,在当地传为佳话。
石堰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解放前,这里名曰“塞旮”,即彝语的“大荒坡”之意。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莫说出大学生,就连小学毕业生也少得可怜。解放后,饱尝没有文化苦头的彝族同胞,经济上翻身之后深感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纷纷送自己的子女上学。彝族农民黄中淋虽识字不多,但教子却有方。他家四个子女,长子和长女均已大学毕业,在省、地机关工作;二儿子正在贵阳中医学院学习;小女儿现已进地区重点中学念高中。彝族妇女李高氏,丈夫早逝,她独自挑起生活重担。经潜心培养,三个女儿分别毕业于医大、工大和师范专科学校,当上了医师、助理工程师和教师。
(据贵州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