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太行深情——秦基伟同志重访太行山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0
第4版()
专栏:

太行深情
——秦基伟同志重访太行山纪事
姜庆肇
4月初,当巍巍太行还是寒气袭人,清漳河还浮着薄冰的时候,秦基伟同志就登上了太行山,把党和人民子弟兵的关怀带给英雄的太行人民。
四十多年前,当革命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的时候,他曾经随刘邓大军在太行山转战十年,先后担任过游击支队、军分区和太行军区的司令员,同五百万太行人民同甘共苦,结下了骨肉深情。今天,这位老红军战士说,他又回到第二故乡了!
老 秦 回 来 了
“老秦回来了!”
“老秦从北京回来了!”
4月7日,秦基伟回到太行之巅的翟家庄时,这个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沸腾起来了!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涌上街头。老大娘埋怨说:“老秦呐,你怎么才回来?”
秦基伟不停地挥动着双臂,大声喊着:“乡亲们,我回来了,老秦回来看望你们啦!”
这个老汉拉他到自己家去坐坐,那个大娘端来了他爱吃的柿饼和核桃……当年给老秦的队伍抬过担架运过粮的老农会会员宋锁全显得格外兴奋,他拍着秦基伟的肩膀直嚷:“你在北京住上高楼大厦,就把穷山沟给忘啦?”
秦基伟紧拉着他的手,风趣地说:“我现在住的是两层小楼,就是住上百层高楼,也忘不了太行山!”
沿着走过的街,转过熟悉的巷,秦基伟急匆匆地去看望老房东。他听说房东大嫂生病了,一进门,就呼唤:“宋大嫂,老秦回来看你了!”
宋大嫂惊喜地从炕上爬起来,一把抓住老秦的手,热泪直流。她,就是四十八年前,八路军来到翟家庄的时候,为了腾房子给秦基伟和他的司令部住,而甘愿回娘家住了三年的年轻媳妇宋巧林,今年已七十四岁了。
“大嫂,四十多年没见了,我们忘不了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啊。”
大嫂仔细打量着秦基伟的脸,看了许久,才颤抖着声音说:“老秦,回来看看好呀。大伙儿都想念你们。你们为老百姓可吃苦啦。”
秦基伟说:“大嫂,过去咱们吃苦,就是为了今天,为了过上社会主义好日子,今后还会一年比一年好。”
大嫂端过一碗糖水来,递给老秦:“这还是那眼井的水,你们过去老是往咱家挑……今儿回来了,再尝一尝吧。”
秦基伟忙接过碗来,喝了一口,不觉两眼湿润了……
他记得,在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太行千千万万的大娘、大嫂们,就是这样,用鸡蛋换来一点糖,专门化甜水慰问子弟兵,而她们自己,却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只能喝又苦又涩的野菜汤……今天,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喝上太行人民的糖水了!
深情厚谊说不尽。秦基伟向宋大嫂赠送了慰问品,又请医生给她看了病。惜别时,大嫂不肯放开老秦的手。老秦安慰她:“你好好养病吧。我还会回来的!”
麻田人民的喜悦
访问了当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驻过的赤岸村,又来到了上麻田。在这里,秦基伟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瞻仰了彭德怀、邓小平故居。许多老人托他向邓小平同志问好。他们说,邓小平当年住在咱村,大家可亲热啦,现在他也没忘了咱,前年“八一”,麻田大桥落成时,他还专门发来贺电哩。
麻田旧貌变新颜。老汉们说,自从实行了生产责任制,麻田在经济上又闹了大翻身,吃糠咽菜的日子结束了,现在,全村一千三百口人,每年人均已能吃上四百斤细粮。五年来,盖新房二百五十间,自行车由四十七辆增加到一百二十辆,缝纫机由一百台增加到二百七十台,手表从八十块增加到五百一十块。还有了一台电视机,乡亲们开心地说:咱们坐在太行山,可以天天看到北京城了!
正走在麻田小学门口,孩子们排着队伍走出来,要去植树。他们仰着天真活泼的笑脸,齐声喊着“解放军老爷爷好!”秦基伟挥手答礼:“小朋友们好!祝你们天天向上!”此刻,他忽然变得年轻起来,高声喊着“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孩子们也果然走起了整齐的步伐,激起满街的笑声。
笑声中,闪出一位花甲老人,他拉住秦基伟的手:“走,到了家门口,还不进去坐坐!”
秦基伟一怔:“你是?……”
“席美中,八路军总部警卫排长,还向你要了一排人呢。”他喜冲冲地自我介绍说。
“没想到,四十多年了,又在麻田见面了!”
这是一座整洁的小院落,门上一副红彤彤的春联:大地浴春晖,山河添秀色。横额是:红军之家。
客人一坐下,席美中和老伴就张罗开了:摆下糖果,沏好茶,又端上一盘盘柿饼和核桃……满满一桌子。他们边吃边拉开了家常。
从保卫太行谈到南下中原,从进军大西南又谈到朝鲜上甘岭大捷,戎马倥偬几十载,多少艰辛,多少欢乐!他们谈到牺牲的一些战友时,不免心情沉重起来。
秦基伟问:“你是四川人,怎么没回天府之国?”
席美中憨厚地说:“离不开呀。咱听毛主席的话,青山处处埋忠骨。”
他的老伴插嘴说:“他回去过两年,又跑回来了。”
“为什么呢?”
席美中呷了两口茶,才慢悠悠地说:“回去两年,心里不舒坦,还是想念太行山。咱在这个山沟打过仗,流过血,人亲土也亲,不就是故乡!我想,虽然年老了,但身体还好,为什么不能再为建设太行山出把力?所以,我就打起背包回来了。”
他说得很坦然,很平淡,似乎这根本就是不成问题的事。
在场的支部书记介绍说,这些年,老席可辛苦啦,他向年轻人和孩子们讲传统,又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搞生产责任制,帮助咱麻田治穷致富,所以,大伙儿都夸他是“好参谋”!
秦基伟拍着席美中的肩膀说:你做得好哇,老席,不仅是保卫太行的英雄,也是建设新太行的模范!我们向你学习。
军民共建新太行
走一路,看一路,调查一路。秦基伟同志每到一地,都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调查了解山区的建设情况,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他欣喜地看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贫困的太行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山区建设的步子还不够快,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人民迫切希望进一步开发太行山。
秦基伟赞扬太行人民的雄心壮志和艰苦奋斗精神。他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号召我们,要把支援国家建设作为大局。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支援革命老区建设,使老区人民尽快地富起来,是义不容辞的。我们一定发扬当年解放太行、保卫太行的光荣传统,建设新太行!
在称为“太行煤都”的和顺县,他同干部、群众一起商谈,进一步开发地下宝藏和解决运煤难的问题。
在左权县,他专门召开了十多位老红军战士和老民兵英雄参加的“致富献计”座谈会,听取他们关于进一步开发太行山,搞活经济的建议:“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修一条铁路,太行山就活了。”秦基伟十分高兴地表示:太行山上修铁路,我们部队一定来支援!
他登上太行之巅,走向清漳河畔一片参天的白杨林时,心情更加激奋起来。这是他在四十多年前和群众一起栽下的树,现在已长大成材了。秦基伟向乡亲们说,胡耀邦同志号召我们要把太行山这条“黄龙”变成“绿龙”。我们太行军民团结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为子孙万代造福的大事。接着,他挥起铁锹挖坑,提起桶来浇水,又和乡亲们一起,在荒地上栽下了一片新的白杨树。
他访问了一些还不富裕的山村,听说吃水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便十分关切地亲自到群众中去作调查,并当即决定调遣工兵来帮助群众打深水井。4月中旬,第一个勘察小组已进入太行山。群众奔走相告:老秦派人打井来了!
翟家庄的老汉们合计着,将在子弟兵给他们村打的第一口水井上,雕刻五个红色的大字:军民鱼水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