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讲话(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0
第4版()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讲话(一)
顾昂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已经颁布,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继承法,我们请顾昂然同志撰写了继承法讲话,从今日起连载。
——编 者
一、制定继承法有什么意义?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制定了继承法。继承法是继婚姻法、经济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单行民事法律之后制定的又一个重要的民事法律。
继承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继承权是与个人所有权相联系的,是由个人所有权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制度,但并不消灭个人所有。在我们国家里,生活资料大量属公民个人所有。生产资料在我国基本上属于全民所有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但也有一些生产资料,法律允许属公民个人所有。因为,我国存在着三种经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有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对生活资料和法律允许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受国家保护的。既然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就必然要发生继承问题,就要允许公民继承,并依法予以保护。
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继承权十分重要。第一,从我国来看,遗产大量的、主要的是生活资料,允许继承,可以养老育幼,使家庭生活稳定。这样也可以减少社会负担,有利于社会安定。第二,有利于调动公民劳动生产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是有利的。
建国以来,公民的继承问题一直大量的、客观的存在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发展,公民收入增加,继承问题在群众中越来越受重视,继承纠纷也相应增加。根据宪法规定,总结我国继承的实践经验和优良传统,制定继承法,对继承的原则、继承人、遗产、份额、遗嘱等做出规定,处理继承问题就有了规范,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继承权,发生纠纷,法院审理时也就有法可依。
二、继承法主要精神是什么?
继承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继承权。建国以来,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继承权是依法保护的。这个问题,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有明确规定。但是,有一段时间,在“文革”期间,没有得到很好保护。1982年制定新宪法时,重新规定了国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继承法具体规定了遗产的范围,规定了哪些人有继承权,规定了如果继承权受到侵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继承权。
第二,男女继承权平等,特别是保护妇女的继承权。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封建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继承权还得不到保障。例如,有些地方,女儿的继承权得不到实现。有些丧偶的妇女的继承权得不到保障,寡妇再嫁带产往往受到阻挠。针对这些问题,继承法做了相应的规定,以保护妇女的继承权。要真正做到男女继承权平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有利于对老人的赡养,保护老人的利益。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扶养、尊敬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优良道德。继承法规定,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可以多分遗产;有扶养义务和条件不尽扶养义务的不分或者少分遗产;肯定公民与集体经济组织签定遗赠扶养协议的方式,等等,都是为了保护老人的利益,使老人能够过幸福的晚年。
第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任何人不得侵吞或者争抢遗产;为了鼓励父母一方尚在时不要急于分割遗产,规定了分割遗产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等等。贯彻继承法时,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少数不好好照顾老人、争夺遗产等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
第五,有利于生活需要和发展生产。继承法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法律允许公民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可以继承;遗产分割应当有利于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损害遗产的效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