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读《近代史思辨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0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读《近代史思辨录》
汪熙
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旭麓同志撰写的《近代史思辨录》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的思辨之作,值得一读。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探循规律却要艰苦的思辨,中国近代史尤其如此。近代中国八十年的历史,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着一个千古未有的变局,国家命运升沉起伏,革命变革波澜迭起。不同于夷狄的西洋人入侵了,从来没有过的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举国上下面临着“古今之变局,宇宙之危机”。在侵略与被侵略、统治与被统治、新与旧、前进与倒退的激烈冲突中,中国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文化思潮、生产方式等等,都按照它们各自的固有规律,扭结交织、依存渗透地辩证发展着,形成了壮观瑰丽而又扑朔迷离的历史篇章。探究它的内在联系,寻求它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陈旭麓同志的这部思辨录,正是他三十余年中对若干近代史上重大问题穷究探索的记录。其中有涉及全局的综论,有个别事件的考察,有人物思想的分析,也有文献书刊的论争,形式多样,面广而具有一定的深度。
历史规律不是超时空的抽象公式。作者反对历史研究中的“简单化、公式化的论析”。本书最大的特点,正是驳陈说,立己见,勇于探颐索隐,敢于触及“禁区”。他把近代历史发展逻辑归之为“新陈代谢”;他对人口膨胀与社会矛盾激化的关系,提出了“正比——反比——正比的矛盾规律”;他认为“近代中国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他的种种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他对诸如爱国与卖国、革命与改良、洋务与崇洋等问题的剖析,不落窠臼,读起来别具新意,发人深思。
作者进行历史思辨的原则是“事实第一,立论第二”,这构成了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即不是由概念推论存在,而是从存在去思辨事变的由来及其递嬗的轨迹。作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论述(如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潮等)和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如光绪帝、谭嗣同、章太炎、宋教仁、孙中山等),都能在严格考订史实的基础上,根据事实立论。全书把史与论科学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多年来,陈旭麓同志有些文章曾在史学界引起一些争议,如革命与改良、义和团运动、中体西用、史学方法论等问题的论述及对李秀成、冯桂芬、瞿秋白等人物思想的评定,学者们曾有不同意见。中国近代史本来就很复杂,在学术界有点争议原是好事。但在“左”倾当道、文网密布的日子,谁要不在设定的框框里思考、说话,就会遇到麻烦。手持棍帽者,环伺有人。陈旭麓对于争议,有他自己的态度,即“既不苟同,也不护短”。因此在这本集子里,有不少驳论与反驳论的记录。这些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化与发展的轨迹,显示了作者在茫茫史海中探索与思辨的甘辛,也从一个侧面映照出近代史学坛上的若干思想交锋,可供读者思索和参考。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三。
文字峭拔、笔墨酣畅,是本书的又一特点。全书各篇文章在写作时间上跨度很大,但文风一贯,读来有引人入胜之乐,而无艰涩木僵之感。历史文章要写得使人爱看、耐看,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不足之处是很少涉及近代经济史问题,比较研究也略嫌不够,有若干文章的资料出处不尽详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