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良好的合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1
第6版()
专栏:

  良好的合作
  丁雪松
去年6月,波罗的海南岸春光明媚,繁花似锦,在这景色宜人的季节,赵紫阳总理访问了丹麦。他在一次讲话中评价中丹两国关系时曾指出:中丹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堪称世界上大国与小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
就人口和土地面积而言,丹麦可说是一个小国,自然资源也较贫乏;但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看,它却是个先进的发达国家。
丹麦的农牧业是世界闻名的。全国只有6%的人口从事农业,但农产品中有三分之二可供出口,其中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奶酪占第三位,黄油和水貂皮名列第四。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丹麦商品以高级优质而占有自己的地位,某些产品很有其独到之处。例如早在八十年前,丹麦就研究培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瘦肉型猪种——长白猪,它比普通猪多两对肋骨,瘦肉率占63%。又如水泥,据称目前世界水泥产量的三分之一是用丹麦提供的设备和技术生产的。其它诸如食品加工、造船、电子仪器、化工、医疗器械等方面,丹麦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丹两国的贸易交往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丹麦商船成功地首航我国广州港,开始了两国间的直接贸易往来。丹麦最大的企业宝隆洋行,在新中国刚刚诞生、处于被帝国主义封锁禁运之时,一直没有中断同我国的贸易关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丹两国贸易额大幅度增长,1982年达到一亿九千万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丹麦是最先向我国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的西方国家之一。1982年,丹麦向我国提供第一批无息贷款和赠款,随后又在1984年和今年接连向我国提供两笔政府贷款和出口信贷相结合的混合贷款。我国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丹麦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初见成效;而丹麦则利用混合贷款的形式带动出口,进一步打开了广阔的中国市场。丹麦首相施吕特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号召丹麦企业界要重视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并表示丹麦要争取成为欧洲国家中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合作的“冠军”。
中丹合作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对两国都有好处。近几年来,丹麦与我国黑龙江、吉林、北京、广东、广西等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由于项目选择对路,丹麦在技术转让方面也比较开放,对方的技术特长与我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要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讲求实效,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
今年1月间,北国冰天雪地,我应邀到安达县参加黑龙江乳品厂落成典礼。这个厂是利用丹麦第一批无息贷款新建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现代化乳品加工企业。返京途中,我又顺道往访了吉林新中国糖厂。这座五十年代建成的老厂,则是利用丹麦无息贷款引进关键设备和技术加以改造的,经过一个制糖期的实践,证明已经接近八十年代的制糖生产水平。去年夏天,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利用丹麦生产线制作的冰激凌和酸奶;为了新建一座年产十万吨啤酒的工厂,今年4月,北京又同丹麦联合啤酒公司签订协议,引进啤酒酿造的关键技术软件和部分设备,联合设计,并在丹专家指导下组织生产。丹麦嘉士伯啤酒厂是驰名世界的,预计不久的未来,北京人民将会喝到高级优质的啤酒。此外,北京市还将同丹麦合作,筹建一个食品工业研究中心。在医学科学方面,丹麦同我有关部门合作,在北京郊区建立“中丹生物医学进修生培训中心”。在水泥工业方面,广西、广东、湖北三省的有关单位都同丹麦史密斯公司已经或正在进行着良好的合作。
中丹经济贸易合作采取了多种方式。除混合贷款外,还包括许可证贸易、补偿贸易、合作生产、技术咨询、合资经营等。丹麦外长最近访华时,又与我国政府签订了政府贷款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可以说,目前中丹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我深信,在经济技术合作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丹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必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附图片)
丹麦工程师安德森在教黑龙江乳品厂工人掌握微机处理技术。
万继耀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