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多哥发展农业无饥饿之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1
第7版()
专栏:

  多哥发展农业无饥饿之虞
  马骏
非洲大陆连年干旱,许多非洲国家面临饥荒威胁,不得不依靠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提供紧急救济来渡过难关。但地处西非的多哥却是另一番景象。在1984年5、6月份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这个国家不但没有出现粮荒,市场粮价反而比往年同期有所降低。由于无饥饿之虞,人们在工作之余时常敲起大鼓,快乐地跳舞,纵情地歌唱埃亚德马总统发动的“绿色革命”的成功。
多哥是个生产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近三百万人口的80%以上,全国五万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可耕地占70%,但已开垦面积尚不足15%,发展农业的潜力很大。长期以来,多哥政府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埃亚德马总统曾经指出,“农业是经济起飞的关键,因为饥饿的国家是什么也干不出来的”。1975年,埃亚德马总统宣布当年为“农民年”,免除农民的人头税负担,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农作物产量,对成绩突出的农民给予奖励。总统多次主持召开全国各级干部会议,提高干部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纠正“种田人低下”的错误看法,提出“回到土地上去”的口号。他还号召各级军、政官员和商人,个人或联合投资兴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项目。许多高级干部响应总统的号召,办起了粮食、经济作物以及果树、蔬菜等各种类型的农场。1977年3月,埃亚德马总统进而发出了以五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的“绿色革命”的号召。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多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资。从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起,国家每年的农业投资均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国家对进口的拖拉机等农机具和燃料用油免征进口税,向农民供应的化肥和农药按进口价的一半收费。国家用于这些项目的补贴每年约达十亿西非法郎。政府还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不可能从传统的刀耕火种一下子跃进到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方式,因而因地制宜地推广牛耕法,制订了“牲畜牵引发展计划”,由“耕牛驯化中心”将耕牛以贷款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这种使用畜力的生产方式在多哥北部的草原区发展较快。
多哥政府还开设了“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一些具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在“中心”接受现代化农业生产知识的训练,期满后独立经营农业生产,有的办起了个体小农场,起到农业科学知识的推广和示范作用。目前这样的培训中心在全国已有五所。
为了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多哥政府成立了“农业信贷银行”,以较优惠的条件向农民和农业投资者提供贷款。多哥政府成立的“多哥粮食公司”是“粮食自给行动的杠杆”。粮食收获之后,它购买农民手中的余粮,也从国外进口一些粮食,经常储粮一万吨左右,到青黄不接的月份,公司将粮食投放市场,或将余粮区的粮食调剂到缺粮区,以缓解全国粮食供应的紧张现象,同时也可起到稳定粮价的作用。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1982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比发起“绿色革命”的1977年增加了25%,平均每年增长5%,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谷类和薯类粮食总收获量达到一百二十万吨左右,接近粮食自给的指标。
1982年底,在多哥执政党“多哥人民联盟”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埃亚德马总统提出要努力发展周期短的禽、畜饲养,以增加肉、蛋供应。在政府号召下,农民们纷纷发展了鸡和牛、羊的饲养,有的还办起了个体淡水养鱼池。
多哥在发展农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不足,无力兴办大型水利设施,不能根本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因此,政府鼓励农民多种耐旱和受季节影响较小的作物。
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加上1984年降雨情况好转,各种作物取得了空前的好收成,比1983年增产十四万多吨,这在灾荒频仍的非洲是罕见的,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支援受灾的尼日尔玉米一千吨,支援布基纳法索玉米五百吨。目前,人们正满怀信心,以更大的劳动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争取1985年再获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