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艺坛耕耘六十年——访中央美术学院许幸之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1
第8版()
专栏:

  艺坛耕耘六十年
  ——访中央美术学院许幸之教授
  许青
参观《许幸之画展》之后,人们对许先生漫长的艺术生涯表现出浓厚兴趣。我特意拜访了他。
“我的名字虽然叫许幸之,然而,‘幸之’却颇为不幸,我走过的是条极其坎坷的艺术道路。”原来,许老从小就爱上了绘画,十四岁拜江南名画家吕凤子为师,后又到上海美专学习。1923年,他入上海东京艺术研究所进修,在一次展览会上,认识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三位创造社创始人对他的展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次年,他东渡日本求学,考入东京美术学校。郭老很高兴,主动每月津贴他少量的钱,作为勤工俭学的补助。
北伐开始后,他毅然走出“象牙之塔”,应郭老电邀回到上海,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美术宣传工作,遇“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不幸被捕入狱,险遭不测。保释出狱后,为了摆脱国民党迫害,他重返东京,一面学画,一面参加左翼组织活动,发起组织“青年艺术家联盟”并被推为书记。1928年,他目睹经济危机的灾难,挥笔画了第一张有强烈政治倾向的油画《失业者》,以简练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第二年,他应夏衍同志电邀回国,任上海中华艺大西洋画科主任,并和一些进步画家组成了“时代美术社”。四十年代初,许先生被邀请到苏北根据地,参加组建了鲁艺华中分院,并设计了新四军的臂章。后来,他根据党的指示回沪赴港工作,历任中山大学等校教授,由于从事进步文艺活动,曾三次被解聘。
解放后,他初任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后调中央美院任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他一面认真教学,一面刻苦作画和著述。
许老的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成一格。既有栩栩如生的人像,又有气象万千的风景和典雅逼真的静物;在油画之外,还有色粉、水彩、彩墨等多种形式。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细心的观众,还会看出许老画中的诗意。其实他写诗的历史和作画的历史一样长,而且彼此相得益彰。解放前他出版过《诗歌时代》等三部诗集,前几年还和油画《伟人在沉思中》一起发表了长诗《画像》。他还是位有成就的编导。三十年代,他导演了田汉编剧、聂耳作曲的故事片《风云儿女》,该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国歌,由他作词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也流传海内外。1951年他导演的《海上风暴》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他还最先将《阿Q正传》搬上话剧舞台。
许先生已八十一岁高龄了,但他除了辅导外国留学生外,仍在从事着艺术创作。在他的画室,我看到些未完成的作品,还听他谈到油画《万里长城》的构思。临别,他送我一本与赵朴初等诗友合著的诗辑《野草》,在《怀友·赠作人画友》中,他写道:“锦绣江山宜作画,金铺大地应高歌。城乡景物沧桑变,人老心红志未酬”。“人老心红志未酬”,不也正是作者景况的写照吗?我祝他长寿,并祝他在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