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重视发挥五十多岁科技人员的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2
第3版()
专栏:议大事 谈本行

  重视发挥五十多岁科技人员的作用
  北京化工研究院 梁启文
赵总理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老知识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里说的中年知识分子,不仅包括四十多岁而且包括五十多岁的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骨干在内。在年龄问题上,对他们的要求应该同对行政干部的要求有所不同。”赵总理的讲话,符合实际,符合国情,很有针对性。
前段时间,有些地区、单位把选拔行政领导干部的年龄要求,生搬硬套到知识界、科技界、卫生界。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还未老衰的中年骨干被关在业务领导工作门外,就连主持诸如课题组、教研组、医疗组之类的工作,甚至做一般成员,也往往嫌老而不予以任用,使他们从实际工作中游离出来,置于“任职嫌老,退休尚早”的地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业务特点,主要是智能型的或侧重智能型的。不能过分夸大体力上的要求,更不能低估多数四五十岁以至五六十岁科技工作者体力上的负担能力。如果按照以往世界上流行的说法,三十岁至四十岁为科学家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区。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积累的越加丰富,学科分化的越来越细,实验手段的越加专门复杂,造成了科学难度的不断提高,已经出现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增大的趋势。据有关统计,现在五十岁以上作出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占34%。五十岁至六十岁逐步被人们认为是智力发展的“第二黄金时代”。即使是对老年科技工作者,在主要让他们培养人才、指导研究、著书立说和提供咨询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他们参加一定科学实践的创造能力。
可惜,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同志,习惯于“一刀切”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法,一听到“干部年轻化”,就不顾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用“年龄规定”在知识界硬套,并以此作衡量改革的标准。结果,不仅使五十多岁的科研骨干等候“待免”、“待退”,发出“科学春天姗姗来迟,良辰美景匆匆而去”的感叹,连老年知识分子的情感也受到一定的挫伤。
改革科技体制的目的,是要“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大桃子要摘,小桃子也要摘,只要能拿出成果,就要给他创造“上山”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工作,敢于支持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要注意调动老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中年科技人员承前启后的骨干作用,造成一个“老少咸宜,各得其所”的繁荣局面。切忌在清除体制上束缚知识分子手脚的弊病的同时,又用不适合科技队伍的某些规定捆住科技人员的手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