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提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提法
  许锦根
3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大胆起用有缺点错误的能人》,事隔一周,人民日报“今日谈”有篇文章,认为这个标题有片面性,应该加以纠正;早些时候,一家报纸有“玩命地干,拚命地玩”的提法,很快,也有同志在报上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它不科学,不宜提倡和使用。
这两个例子,新闻界同行和一些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也许人人皆知,没有什么新鲜。笔者所以重新提起,是因为它固然说明我们的新闻工作还有一些失误,同时也是我们社会更加安定,民主空气逐步浓厚,人们的头脑更加清醒的一个标志。
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不是!在宣传工作中,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时可能对某些事物看不清,把握不准,写成文章、拟出标题,可能出现失误或偏差。所以,有错必纠,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在哪个范围出现偏差和失误,就在那个范围及时纠正,这本来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可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个传统被忘记了。在“大跃进”年代,曾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不少是缺乏经验所致,难以完全避免的。问题在于有些提法,事后明明知道错了,却没有及时纠正过来,或者虽然在内部纠正了,但因为没有在曾经产生影响的范围内公开纠正,使得一些有错误的提法在现实生活中继续产生不好的作用,这样的教训是应该牢牢记取的。
怎样对待有失误、偏差的提法?本文开头举的两例作出回答。这就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在一般情况下,群众中出现的一些提法,总是由搞宣传工作的“秀才”们先提出来,目的是激励群众,推动工作,用意当然是好的,但有时考虑不周,少了一点辩证法,将局部看来是正确的东西,不加分析地推向全局,就出现失误。当发现一些提法有失误、偏差时,实事求是地说得更全面、更准确就行了,不必去刨根究底,上挂下联。这既保护了搞宣传工作同志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同志得到教益,促使宣传鼓动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这一切,现在看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十年内乱中,甚至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对一些所谓有错误的口号的批评中,有多少是象现在这样心平气和,以理服人的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