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孟津“吃”洛阳——河南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2版()
专栏:

  孟津“吃”洛阳
  ——河南纪事
  本报记者 吴昊
洛阳是个大城市,孟津是洛阳的郊区县。
1983年,孟津县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只有三千多万元,在河南一百一十几个县市中排不上名次,1984年一下子翻了两番,总产值发展到一亿一千多万元,前不久省里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排在二十五位,虽然与“河南状元”、五亿多元年产值的巩县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它速度之快、人们的信心之足已为人们瞩目。问其所以,县里主管部门说:“吃”洛阳。
郊区要为城市服务,要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自己,富裕自己,在道理上说,孟津没有超越这个范围。但它又确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独到“吃法”。前几年,孟津为了服务城市,发展了肉蛋奶的生产和饮食加工业,但规模很小,步子不快。从领导思想上说,只想到了城市是大市场,要为城市服务这一方面,至于利用城市,向城市要资金、要技术、要人才,就没有多想。去年四、五月间,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农民大讨论:如何使孟津尽快富起来?农民就本县优势,提出了几百条好办法,但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起步难。向哪里要资金?“吃”洛阳,就是那个时候明确的。他们分析了形势:孟津毗邻洛阳,洛阳是个近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有几十家著名的大工厂,企业有了自主权后,手里都有一部分自有资金。他们为了提高职工的生活,满足职工对农副产品的需要,愿意与农民联合,发展各种基地。厂方的愿望正是孟津农民的渴求,因此,当县委提出与城市企业发展横向联系,采取补偿贸易的形式发展乡镇企业时,立即得到了城乡两方面的响应。一大批专业化养殖、种植、加工基地便应运而生。就以养鱼业来说,黄河鲤鱼,素称于世,“就我求珍肴,金盘烩鲤鱼”,是汉朝的诗句,“金盘鲤鱼在,不请客自来”,是今人的说法。然而洛阳的“吃鱼难”,如今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孟津把黄河在本县穿过五十五公里、两岸滩涂八万亩的优势和发展补偿贸易、开挖鱼塘的愿望向洛阳厂家公布后,立即招来一大批投资者。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玻璃厂、洛阳矿山机械厂等纷纷到孟津“找对象”。去年全县挖鱼塘一千零九十二亩,引进资金四十八万元,年底打捞鲜鱼十万余斤。今年这一事业又有了大发展,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黄河岸边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个个新的鱼塘正在诞生。
在孟津通往洛阳的公路上,一座大型养鸡场正在施工。鸡场的主人叫王巧玲,是个二十一岁的农村姑娘,三年前高中毕业,就有三年的养鸡历史,掌握了一套养鸡技术。目前兴建的这座鸡场是洛阳城里两家研究所投资十二万元与王巧玲合建的。王巧玲说,按照合同,她要在五年内以鲜蛋和肉鸡偿还两家研究所的投资。在她的计划中,还要建设饲料加工厂、孵化厂,要用鸡粪养鱼养猪,搞立体农业。别看她一脸稚气,却有眼光,有雄心,让人看到了新一代农民的气魄和素质。吸引城里人把钱送上门的,除了孟津的自然优势外,也正是农民这种干事业的开拓精神。王巧玲不过是一个代表,去年全县共从洛阳城引进资金七百五十四万元,上了二百七十四个项目,增加产值三千八百七十万元,象王巧玲这样的能人多得很呢!
发展乡镇企业,也并非都要城里人投资,外来资金毕竟有限,要用在刀刃上。这是孟津“吃”洛阳的另一个体会。驰名中外的仿唐三彩,发祥地就在孟津县的南石山村。这里是烧制唐三彩专业村,全村四百个劳力,从事唐三彩生产的倒有六百人,就是说,他们吸引了外来的劳力。这种以手工为主,土法烧制的工艺品,劳力密集,原料丰富,用不着“外资”。但这并不等于说,这样的生产就不“吃”洛阳了,产品市场,外销渠道,主要在洛阳。不过,这又是一种“吃”法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