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开发技术市场 给上海科研工作者带来新观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3版()
专栏:

开发技术市场
  给上海科研工作者带来新观念
据新华社上海5月11日电 (记者邬鸣飞、罗康雄)在改革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技术市场,已引发出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它的冲击波下,上海的科技工作者笑别旧的传统观念,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了建造社会主义“通天塔”的行列。
这个大都市的研究力量是雄厚的,七百一十一家研究所里,聚集着三十多万科技人员。过去科研与生产长期脱节,一提科研要面向经济建设,有些同志就担心会“降低科研水平”,有的甚至贬为“低档活”。
今天,假如你到各研究所走一走,会欣喜地发现科技人员已开始树立为生产服务的新观念。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六研究室主任李云鹏,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副研究员,近五年取得五项重要成果,其中一项荣获国家三等发明奖,两项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他喜不自禁,尔后又感到了内疚:这些成果没有一项在生产中发挥作用。他扪心自问:“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思?”去年,李云鹏再也坐不住了,带上几名科技人员先后到五家工厂开发获发明奖的成果——低温烧结耐酸耐碱搪瓷,自己还兼其中两个厂的技术顾问。有人悄悄议论说:“李云鹏怎么到工厂搞推广去了,真傻!”李云鹏听了,诚恳地说:“生产很需要科研成果,我怎能袖手旁观?让国家大量钱物换来的成果只成为样品、展品、礼品,这才是干了低档活!”他和助手们推广的“低温搪瓷”,去年获得八十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在李云鹏的带动下,全室四十多名科技人员推广了十二项科研成果。
象李云鹏一样,上海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已走向工厂、企业开发科研成果。全市1984年取得的一千五百八十五项成果,他们当年推广了八百三十四项,仅上海市科协咨询服务中心就组织两万多人完成了四千多个咨询项目。
带着强烈的市场观念,研究所长和科技人员现在纷纷走出高墙深院,到生产实际中寻找“适销对路”的课题。前不久,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年逾花甲的副院长池志强带领分院、研究所的八名科技人员穿梭于江苏无锡、常州、南京、徐州和安徽蚌埠之间,每到一地,便走访一家家工厂、企业,同对方洽谈研究课题,天天工作到深夜。回到上海时,九个人有八个累病了,他们仍然乐滋滋的,因为十三天里找到了一百四十六个课题。象这类事,几年前他们是绝对不干的。过去,许多科研人员单靠查阅文献开课题,常常是辛辛苦苦搞出的成果因为脱离实际无法推广,而生产中亟需解决的课题又无人问津。1980年,上海的成果推广率只有20%。如今形势急变,用一句研究所说惯的话,就叫:“题目选得准,成果被人争。”
每当晨曦初露,研究所大门已经敞开,科研人员急匆匆地提前上班。往年,完不成的“胡子”课题,花钱向国家伸手,怎会有竞争的观念?技术市场问世,科研成果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为拿出最“俏”的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谁都没心思过舒服日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