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荔枝节”的由来——广东东莞县常平区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4版()
专栏:

  “荔枝节”的由来
  ——广东东莞县常平区纪事
  本报记者 沈纯
近两年来,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县常平区,在古老的传统节日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节日,叫做“常平日”,也叫“荔枝节”。这个节日的诞生,成了常平区在新时期展翅起飞的变化中一个饶有情趣的插曲。
常平,原是个半埔田半丘陵的穷地方,到港澳和海外谋生的人很多。到目前为止,常平区在海外的华侨和在港澳的同胞五万多人,与本区现住人口几乎相等。几年前,这地方的生产发展缓慢,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一百元左右。政策上一些“左”的错误,也在人们的精神上留下了阴影。许多在外的同胞虽然爱国思乡,却不愿意回来探亲访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委和区政府开始纠正“左”的错误,认真落实侨务政策。在外的人闻得家乡的喜讯,回乡探亲的就多起来。久别的亲人回来,应该有个象样的住处和欢聚的地方才是,常平人决定建造一个宾馆。常平是荔枝之乡,这两年,每到荔枝成熟的时候,乡亲们都要请居住在海外和港澳的同胞们回来尝鲜。宾馆落成的时候,正是荔枝飘香的时节。那么,给宾馆起个什么名字才能体现这种醇厚的乡情呢?区干部们动了脑筋,最后决定取名“荔香楼”,就是荔枝熟了,欢迎亲人归来的意思。据说,这个水榭式的荔香楼落成剪彩的那天(1981年6月30日),非常热闹,回乡探亲的侨胞和港澳同胞比哪年都多。学生们吹奏着鼓乐游行,各乡的干部和居民也前来祝贺,耍狮子,舞长龙,欢乐无比。亲友们久别重逢,欢叙别情,畅谈家乡前景,情绪热烈而激昂。常平人象这样的欢聚,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就把6月30日定为“常平日”,又称“荔枝节”。
此后,每年这一天,在港澳和海外的亲人就被请回来过节。新的变化,给回乡探亲寻根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增加了新的鼓舞力量。他们爱乡的感情倍增,许多人热心地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捐资捐物。常平人说得好:“我们是内外十万同胞心连心,共同建设家乡。”近两年来,在与港澳人士、海外侨胞共同努力下,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现在全区已有八十六个引进来料加工厂投入生产,农村剩余劳力有了出路,农民收入增加了,去年全区人均收入达到一千零二十四元。
1984年的“荔枝节”,又有两项建设举行落成剪彩:一是常平幼儿园,一是常平振兴中学。记者今年3月来到这里的时候,幼儿园和学校都已创办半年多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常平人是很有远见的。他们不仅注意发展经济,而且已经把培养教育后一代这件事放到重要的地位上来,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幼儿园的设备、教师的配备、幼儿课程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这一切给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他们很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看看振兴中学吧。这是一座式样新颖的建筑,主楼连着教室楼的两翼,好象一只展翅的雄鹰。人们解释说,这带有象征意味的“鹰”,说明常平要真正腾飞,必须重视培养人才。
去年的“常平日”,常平区领导人又向在外的同胞报告了下一年的建设规划:兴建一万三千平方米的工业村,两千多平方米的体育馆。现在,工业村已竣工投产。来到这里,只见池塘周围已栽上小树。花坛、草坪正待整修。体育馆也快完工了。据说,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将在这里举行。这两项建设工程都将在今年的“常平日”亲人们回来欢度“荔枝节”时剪彩。
常平人真有雄心大志。年轻的区委副书记卢棣梁坐在沙发上高兴地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抱负:还要建设一个水上乐园,建一幢教师宿舍,整修地下水道,加宽水泥路,还要兴建一个一千门程控式自动电话系统。
今年的“常平日”又快到了。常平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人们要拿出新的成绩来献给家乡的节日。那满山遍野的荔枝树,已经落花结实,远远看去,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象是又在等待远方的亲人归来。预想今年的“荔枝节”,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欢乐的节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