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水珠映出的世界——评一批获奖的青年千字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7版()
专栏:

  水珠映出的世界
  ——评一批获奖的青年千字小说
罗强烈
当今文坛,千字小说(或称小小说、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这种文体正蓬勃兴起,可以说它是当代快节奏社会旋律中必然跳出的音符;文学的未来属于青年,创作队伍的源头活水,总是从他们之中汩汩流出。正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中国青年报》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联合举办了千字小说有奖征文活动。现已从三个月之内的八万多件应征稿件中,评选出三十篇获奖作品。
应征稿件虽属青年所写,但青年的眼里却是整个世界。这就构成了获奖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
千字小说从生活中蹦出来,犹如简洁有力的时代速写。据说,《故乡的泥土》是在广西边防前线防空洞内写成的。短短的篇幅凝聚着深刻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力量。父亲给前线的儿子寄来一盒故乡的泥土,内附一短简:“儿:告诉你一个喜讯,咱家成了万元户,上了光荣榜。……如你在家就更好了。今寄去责任田的泥土,希你不要忘了家乡。”短简从一个侧面巧妙地浓缩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信息,也流露出父亲那小生产者的温情。作为思想境界高一层次的儿子,捧着故乡的泥土,想到的是眼前战场上的烈士鲜血,这也是故乡的泥土。他激动了,以至过重地责备了父亲:“我觉得,你并不真正光荣,因为你心里没装有祖国这个全局。这儿同样是我的故乡,如有可能,我愿在此奋斗终身!今寄去边疆泥土,上面染有烈士的鲜血,请洒到责任田里,它会保你明年又是一个大丰收。”两盒暗含思想感情的泥土交替寄去,蒙太奇式地剪辑出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故乡的概念从外延上扩大到祖国的高度,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
《回忆录第一节》就象一幅传神的剪影,抓住一个特征,活现出了一个无情地解剖自己灵魂的老革命家。《功臣》运用对比的笔法,写了一个老功臣的落魄处境,又写了他在落魄处境中的崇高节操。敬重后者而扼腕前者,扼腕前者而更敬重后者,这种回环往复的螺旋,加强了艺术冲击力量。《并非典型》属于双线结构,而《祖传青瓷碗》、《客厅里的爆炸》、《墙》等作品,都以聚焦式的精巧构思,发掘到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某一断层,表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在两代人身上的演变。
评论这些获奖作品,不能不去思考千字小说的审美特征。千字小说的成功与否,在于构思。它是最能体现作者的巧思和机智的一种文学样式。文学的发展,早已越过了由作家——作品所形成的二维空间,而进入了作家——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审美系统的三维空间。千字小说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知识、联想和想象等,去参与创造。《古刹新僧》与《收河的傍晚》正好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幽默机智的《古刹新僧》,通过“二十七”和“七十二”两个和尚之间的劝导和反诘,找出了宗教的漏洞,撕开了矛盾的裂缝。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生的否定和肯定,作者不写了,留给我们去联想和想象。《收河的傍晚》在取材时考虑到了事物发展的延续过程,取一点,留一点,虚实暗联,事半功倍,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千字小说的构思又主要靠结构来体现。在这次的获奖作品中,有“双线蒙太奇式结构”,如《故乡的泥土》、
《决裂》;有“欧·亨利式结构”,如《最后一张照片是莲花》;还有“聚焦式结构”,如《回忆录第一节》、《湖那边是山》。以上三种结构形式,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转折,产生出思想感情的落差,在结构中体现出一种“动态因素”。这一点似乎可以说是千字小说的结构规律。否则,千字左右的篇幅,就易平而直,体现不出作者的巧思和机智来。
我们提倡千字小说这种文体,是为了适应变革的时代,也是为文学青年助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征文评奖做了应该做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