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余热”余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3
第8版()
专栏:

“余热”余谈
李百臻
“为革命贡献余热”,这是现在很时兴的一句话。一个革命者到了晚年,“发热量”锐减,但仍抱定决心,即使只能发十大卡、二十大卡的热,也要不遗余力,每日发“热”不止,奉献给社会,这种“燃料化灰热始无”的革命情操实际上是一种“余烬的发热”。我们通常说的离休老干部贡献余热,就是指的这种“余烬之热”。这是十分可贵的。
但另有一种“余热”却颇值一议。工程技术界所谓的“余热”,实际上指热能作功后的剩余热。换言之,要先有“作功”,才有“余热”可言。有些还身居职位的同志,头脑里的“灰分”渐多,革命意志里的“含矸率”增高,所以他那炉火越烧越不旺,直冒烟儿,完不成本职工作应发出的热量,欠了革命事业几百万、几千万大卡的“热债”。奇怪的是这类“欠热户”有的也侈谈自己每日是在献“余热”。好象干工作本来就该只冒冷气儿,要不是自己风格高,给革命事业“搭”上这点热,自己早就享上只烧燃料不供热的清福了。存心把自己分内的发热值降低到“○”的标准,自己偶尔有热,便是“余热”。这是所有“早冷症”患者为了使自己的低热得到公认所惯用的伎俩。应该特别指出,在这类“早冷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看到“仕途无望”,而提前“打烊”的。他们有的虽然还未到“知天命之年”,却什么“天命”都晓得:“得啦,都看透了!我就这些‘余热’了,请到别的店家去看看吧!”
至于那些身居公职却一心为自己的家庭、亲友故旧谋利益的人,他们的“热”已经违章供应了实惠的“热门”,外流于四通八达的“热线”了。他们主持的那些部门实际上只能维持“不结冰状态”或“准结冰状态”,有的还得向整个社会作“吸热反应”。如果这些人也标榜他们是在向革命事业献“余热”,我觉得倒蛮名副其实呢!因为“热”几乎都变成“私热”了,为“公”的“热”所剩无几了,不是“余热”是什么?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用这种材料装配成热机,绝对不会只造“余热”。果真造“余热”的多起来,全党的“热效率”就不堪设想了。坦率地说,这也叫腐败。整党中,那些甘居“余热带”的同志,头脑要热一热,脸也不妨热一热,对照文件传导、对流、辐射一番,“应发热量”和“余热”的关系就能摆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