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4
第5版()
专栏:通讯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解放日报》记者 陶维佳
去年4月,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研究室的一次会议上,有些同志建议办一张报纸,用来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交流信息,沟通组织部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他们的建议立即得到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的赞同。
经过多方努力,全国第一张由党委的组织部门创办的,主要由青年人自采、自写、自编的《组织人事信息报》,于7月15日诞生了。报纸的主编是当时三十二岁的诸成;编辑、记者也大都是青年人,年龄最小的才二十一岁。青年采编人员在采访编辑中紧紧抓住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许多稿件获得了读者和行家的好评。在一次市人事局召开的会议上,许多同志反映人才流动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有的单位用重金“挖”其它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甚至鼓动一些技术人员辞职,致使人才所在单位的生产、开发遭受损失。市人事局负责人就这一问题指出,一些单位搁置人才,使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当然应当使这些单位的人才“流动”出来;可是,到一些地方去把人家的骨干“挖”走,用重金来鼓动自由流动,这就不好了。他强调,辞职应当有完备的手续,不能任意行事。信息报记者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及时采写了《提倡合理流动,不搞自由流动》的稿件,较早地提出了这个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这些青年人在办报的同时,还组织了《现代领导学》、《人事管理研究》等讲座,邀请中国科协讲师团前来讲课,受到广大干部的欢迎。
在市委组织部的大楼里,40%以上的干部是青年人,他们大多数是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努力在自己和中、老年同志中间寻觅“最佳交叉点”,使两代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一股劲;工作上,他们在中、老年同志的指导和关怀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工作之余,可以听到他们的欢快歌声,看到他们的翩翩舞姿。“他们给组织部带来了朝气和新的科学文化的信息。跟他们在一起,我们感到自己好象也年轻啦!”一位老同志这样高兴地说。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不仅努力在两代人之间寻觅最佳交叉点,而且也在自己和社会各层次的人们中寻觅最佳交叉点。他们感到,组织工作是做人的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本身就应当是一个能受人欢迎的人。他们希望自己能有色彩斑斓的生活,能以知识广、头脑灵、仪表好、善交际的崭新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好友,而不被人“敬而远之”。
负责办干部轮训班的鲁力力和刘嘉音试图把寻求“最佳交叉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在组织部举办的两期党政干部、优秀大学毕业生轮训班上,他们打破以往办班以听报告、学文件、讨论、总结为内容的“四段模式”,组织学员进行社会调查,写成书面材料互相进行答辩;组织学员听软科学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讲座,开阔视野;还组织学员参加交谊活动,学习交际手段……在一次冷餐会上,学员们和一大群组织部青年干部穿着整洁的西装或裙服,与上海中外合资企业的外方经理们交谈,话题涉及到哲学、经济、管理等领域,一些青年人还能用英语会话。当外宾得知这些是中国新一代的党政干部时,纷纷高兴地鼓掌称赞。
市委组织部的青年人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从事着新的工作,开拓着新的领域,走向灿烂的明天。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