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大庆人的观念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4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大庆人的观念更新
  秦树艺
老一辈的大庆人,住着“干打垒”,吃着土豆、窝窝头和咸菜,脚踩荒原,艰苦创业,终于使不尽的原油流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大庆石油会战,在我国能源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然而后来,不知怎么的,“大庆人的传统”被一些人理解为仅仅是“以吃苦为乐,以艰苦为荣”,“大庆人的本色”则被演绎为“反对任何物质享受”。因而到了近几年,在对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认识上,一些老一代的大庆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他们的子女——新一代的大庆人发生矛盾,导致“纠纷”了。
近日读了一篇反映大庆人近年来生活状况的通讯。文中有若干能够启迪人们思考的事例。这里,不妨信手拈来两例:
——采油四厂一位团支部书记,买了一件呢大衣,可买回来以后十多天了,竟一次都没有穿。原来,是他的父亲警告他:“从会战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都是穿杠杠衣服过来的,这是大庆人的传统,穿戴一变,思想就会变!”老子这一番说教,吓得儿子不敢穿了。所幸,该厂党委书记穿上一件全新呢大衣亲自登门去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问题才算解决。
——也是采油四厂的一个青工,他拿着当月发的奖金,高高兴兴地回家交给父亲,哪知却挨了一顿:“你这是一个月的奖金?我不信!一定是不义之财!”“如果真是厂里发的,那也得让你的队长写个证明条子来。”小伙子只好去找队长开个条子带回家,才平定了这场风波。
这些使人发笑的“情节”后面,折射出发人深思的严肃的课题。
观念现代化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可以说,没有人们的观念现代化,要实现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大抵会成为一句空话。然而,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决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些老一辈的人在几十年当中形成的观念
(包括这种观念所反映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尽管带有“过时”的印记,但他们仍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本色”,是“传统”,是“传家宝”,因此,凡有人意欲来将其改变一下,便会被视之为“离经叛道”。而年轻的一代人,对新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则反应敏感,接受快。诸如:衣着款式的讲究,穿戴的不断翻新,家庭卧室的美化与装饰,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参加工余的各种活动(舞会、旅游、交际等等)……这一切,对他们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并努力去感受,去追求。但一些小伙子、姑娘们却又忽视了与自己父母的协调和疏通,这就难免会产生龃龉,导致摩擦。
这不奇怪,但要正确对待。我认为,对老一辈人久已形成的观念中正确的那一部分(讲勤俭,节约开支,生活安排上要有计划性等),年轻一代应该听,应该接受,并能从中受益。但对他们观念中确已是“陈年老窖”的那一部分,当然可以不听,但不要因为“见解不同”就随便扣“保守”、“顽固”等帽子,而要等待,要让事实来说服他们。当这些老辈子也觉着坐沙发要比过去坐木凳舒适,看电视、听录音机要比以前听有线广播带劲,他们就会在实际生活面前承认自己的观念过时了,跟不上趟了,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象正在变化的大庆那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