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面向大多数 注重优秀生 实行淘汰制 清华大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5
第3版()
专栏:

面向大多数 注重优秀生 实行淘汰制
清华大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本报讯 记者蒋涵箴报道:为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清华大学本学期推荐一百九十多名八○级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本校和外校硕士生。
清华大学自1978年以来,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对他们实行因材施教,凡达到要求的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不经目前形式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推荐为研究生。为了发挥综合大学的特点,他们还在部分优秀本科生中实行双学士学位制,促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结合,培养少数学生在五年时间内同时获得两种专业的学士学位。
与此同时,他们对差生实行淘汰制。1980年以来有十八名学习成绩很差又不肯用功的学生被退学。
清华大学重视培养优秀人才,敢于淘汰差生,是教学思想和实践的一大转变。
多年以来,高等学校实际实行的是“面向中等,注重补差”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那时对优秀生的培养抓得不紧,缺乏紧迫感。六十年代中期,学校曾提出培养“科学登山队”,选拔了一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加以特殊培养。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措施,可惜也因为“左”的干扰而未能坚持下去。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拨乱反正时,教师们就提出:教学思想应当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有所前进。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高等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包括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必须“多设跑道”,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根据这一认识,学校提出了“面向多数,注重优生,实行淘汰”的教学思想。
贯彻这个思想,首先要克服教学上的平均主义。过去教学安排上习惯于按同一要求进行:一个班所有的学生按同样的进度,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实验和练习。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平等”地吸附在完成相同的作业和考试上,优生的发展受到限制,差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各类学生都学得不主动。现在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尊重客观实际,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使学生能“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中等程度的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努力可以达到的限度为基准,在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把侧重点放在选拔培养尖子人才上。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基础好,能力强,刻苦学习的学生会冒尖;相反,基础差,能力弱,学习不努力或者不得法的学生会落后,甚至掉队。学校要求教师努力避免大量学生淘汰,认为一定量的淘汰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完全必要的。学校还设想,今后在入学两年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筛选,那些学习努力而基础或能力较差的学生,或因其它原因愿意提前工作的学生,可以转入大学专修专科,经考核合格,发给专科文凭。
“注重优生,实行淘汰”激励了全体学生向高水平攀登的进取精神。过去学生考大学时拚命用功,但少数人入了大学就认为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可以松一口气了。这些学生没有压力,缺乏动力,“求学”变成了教师“求着”他们学。如果能使学生一进大学就感到有压力,有竞争,学习空气就会比较浓厚。这样实践的结果,即使是星期日,大部分学生还要挤出半天时间进行学习。精密仪器系八四级,数学入学考试时九十分以上的有十一名,不及格的有十六名,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期末考试时数学九十分以上的达到三十人,不及格的下降到八人。与此同时,一批特别优秀的人才也成长起来了。数七班提前毕业的七人赴美国留学,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努力,已全部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