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胸中有宏图——浙江医大女校长郑树上任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5
第3版()
专栏:

  胸中有宏图
  ——浙江医大女校长郑树上任记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人们都说她是一位开拓者。
她——郑树,五十三岁的肿瘤外科专家,去年初就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至今刚过去一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人的一生中,在创办七十三年的浙江医大的历史中,是短暂的。然而,人们认为,这位女校长胸中有一幅宏大蓝图,她正在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奋发进取,创建新业。
一切从争取时间开始
郑树开始上任校长的那些日子,走在校园里,人们常常拦住她;坐在办公室里,许多人川流不息来找她,向她叫困难,向她要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的人还一定要拉着新校长去看看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校园中心,有一排古老的灰暗平房。地基塌陷,墙壁开裂,屋顶也倾斜了。寒风,从墙缝中刮来;下雨,地面片片水洼。郑树看到,已经培养了三届、近百名口腔医生的口腔系,竟一直设立在这被称为“破庙”的地方。一路看,一路统计,全校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校舍都是类似的危房。在一个实验室里,她看到学生们正在做生理实验。她不禁吃了一惊,学生们用的那些老掉牙的仪器,还是她在这所大学当学生时就用的呀!……
带着种种难题,她和副校长们一起拜访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一起去请教第一线的老教师,一次次的座谈,一家家的走访,新班子的决策做出来了。他们决定抓住改革和对外开放两个环节,改善学校的基本条件,引进智力和培养人才,为振兴医大先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拓就需要突破旧观念
这一切真象奇迹一样!
口腔系所在的“破庙”和附近一大片破房烂屋被拆除了。在这里,一座二十二层的银白色教学大楼将动工兴建;从国外进口的第一批仪器设备已经安装使用;一万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也将在明年竣工;……新生儿监护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新兴的临床医学工程专业的迅速建成,更是这所老大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过程的重要标志。这是他们同美国民间健康基金会密切协作取得的第一批成果。一位美国专家称赞说:这样两个现代化的中心,会叫美国人也感到羡慕!
由美国专家帮助设计的学习资源中心,整个工程只用五个月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当负责设计的美国专家返美再来时,他看见临行前的一片破旧房屋,已经按照他的设计全部改造、装修一新,不禁连声称赞:“太好了!”“印象太深刻了!”他立即给基金会总部发了一份电报,说:“他们把房屋全造好了,我们捐赠的仪器还没有到,还是中国人办事效率比我们高!”
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春天,北京花明柳翠。郑树去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二十天时间,不算短。可参观、游览的汽车里,看不见她。一有空隙,她就往中央有关各部跑,千方百计要为学校解决种种困难。
中秋之夜,她将出国远行。但整个白天,她忙着四处奔走,坚持把各项急务办理妥贴。她丈夫老朱留在家里为她整理行装,准备饭菜。他等呵,等呵,一直等到黄昏,已是郑树出发的时刻,突然门开了,只见郑树急匆匆走进来。她抱歉地说:“今天的中秋节我们没法一起过了!”说着,把刚从食堂买来的一只香喷喷卤鸭放到桌上,就急忙去换好衣裳,抓起手提箱往外走。陪送她的同志不无遗憾地对老朱说:“郑校长实在太忙了!”
郑树的标准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凌晨五时半起床,买菜,烧饭,有时把热腾腾的牛奶端到桌上,忘记喝一口,就往学校跑。晚上九十点钟赶回家来,首先还是给附属医院打个电话,询问她的病人的情况。原来,她至今兼任着肿瘤研究室和肿瘤科主任的职务,每周要看一次门诊,查一次病房,做一次手术。她还带了两名研究生。 (新华社电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