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模仿 革新 创造 从筑波科技博览会看日本科技发展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5
第6版()
专栏:日本通讯

  模仿 革新 创造
  从筑波科技博览会看日本科技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黄晴
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有日本政府主办的主题馆、历史馆和为数不少的日本公司馆,对于这些馆的参观者来说,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仿佛凝缩为一幅长轴卷画,展现在人们眼前。
历史馆是日本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缩影,显示了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怎样在科学技术上起步。古代的日本汲汲于学习中国的文化,近代的日本又不遗余力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富于“文明饥饿感”,善于兼容并蓄的特点使日本民族在科学技术上得益非浅。
历史馆把近代日本科学技术发展的起步史分为“胎动”期和“普及”期两个阶段。在“胎动”期(十九世纪下半期明治时代),日本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向国外派出学生和研究人员,一方面从国外请进专家技师。馆内展览的日本第一辆蒸气机车就是在法国技师指导下制造的。此外,日本还直接从国外输入缫丝机、梳棉机、农具等设备。即使在这一“全面引进”的时期,西方技术与日本国情也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有些技术可以照搬,有些技术不适应国情,例如展出的一种打谷机,则需割弃,有些技术则和日本的传统技术相结合予以改造。
在引进科学技术之后,日本面临的重要课题便是普及。历史馆告诉人们,日本首先逐步建立了普及科学技术的体制,使各种技术能配套成龙,然后又抓了普及教育的工作。与此同时,日本建立和健全了专利制度,计量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上述几项工作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没有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日本科学技术的推广是难以想象的。
战后,日本在废墟上重建经济,开始了科学技术上的“追赶”期。在这一阶段,日本专心致志于追上先进国家,着眼于引进、消化、改良成熟技术和应用性技术。历史馆展出了照像机等产品的发展过程,反映出日本注重技术应用的特点。由于日本不肯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大”技术上花钱费力,以致被有些人讥为“只会抄袭”或“只有匠心,没有创造”,但日本借他山理论技术之石,攻自己产品制造之玉的做法,也使日本的经济发展走了捷径。
近年来,日本已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追赶”时代似已过去,发展独创性科学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博览会中主题馆和公司馆的展览内容可以看出,日本正全力以赴迎接新技术的挑战。正象一位公司馆的负责人所说:日本也要成为提供科学技术专门知识的世界大国。
日本目前一方面加强原有的科技阵地(激光,机器人,先进材料,信息网络系统等),另一方面力争占据新技术的制高点,努力发展精密陶瓷、光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博览会所在地筑波就是这样一个新技术的研究中心,共有政府研究机构四十六个,政府所属的科研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这里。
在此地设馆的一些日本公司还强调,要在各学科的交汇点上寻找突破口。例如,日立公司就标榜自己的科技上的“综合”哲学。过去,日本在应用技术上就很善于“综合”,将圆珠笔和电子表合为一体,将微型机应用于汽车、空调机等等。现在,日本在“大”技术方面也在采取这种办法,运用仿生学和计算机技术搞机器人,将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生物集成电路或将蛋白质应用于计算机记忆系统。
从博览会还可以看出,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对软件技术极为重视。有人甚至说:谁掌握了软件,谁就控制了世界。日本电气公司强调,要发展基于日本文化、能供日本人使用的软件技术。目前,软件技术还是日本科技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综观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百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日本大体上走过了这样一条路:引进和模仿,消化和革新,最后走上了独立研制创造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开放的眼光,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面临变革的时刻选准目标、把握契机,可以说是日本在科学技术上进展较快的主观因素。日本的经验也表明,后来者有劣势,也有优势,关键在于善于学习,这一点做好了,就完全可能后来居上。(附图片)
  图为主会场内的大电视屏幕显示机器人弹钢琴的情景。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