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联邦德国南部经济的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5-05-15
第7版()
专栏:

  联邦德国南部经济的巨变
  江建国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中,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和舆论界的注意,这就是它较落后的南部地区迅速赶上当代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成为联邦德国新的经济重点地区的巨大变化。
南德一般是指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这两个州。这个地区从前在德国经济上不占重要地位。而西北的鲁尔区的煤铁矿藏极为丰富。北部的汉堡和不来梅两大港口吞吐着各国船舶,大工业也集中在北部。然而,曾几何时,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在南德兴起了,最现代化的技术高密度地聚集在这里。如今,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一带已成为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航天航空工业和军备工业的中心梅塞施密特—布洛姆—伯尔科公司总部设在慕尼黑。西欧国家联合研制的
“阿丽阿娜”火箭的发动机在这里制造。西欧联合研制的“旋风”战斗机也主要在南德制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德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慕尼黑地区已初步成为西欧电子工业的中心,人们现在开始称它为“巴伐利亚谷”,意思是它已成了欧洲的“硅谷”。联邦德国的国家科学院,即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大部分研究所分布在慕尼黑一带。统计数字表明,南德的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字,它的失业率和人均负债额却低于全国平均数。巴伐利亚目前是联邦德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州。而北德却正好相反。传统工业的萎缩给北德的冲击是够厉害的,汉堡的航运和造船、鲁尔区的钢铁和煤矿都在为生存苦苦挣扎。昔日德国经济中“北高南低”现象,现在完全颠倒过来,变成“南高北低”。
南德过去穷,穷在它没有自然资源。既没有煤和铁,也没有富庶的农业区,更没有出海口。然而,正是这些看来不利的条件,却客观上把南德人“逼”成了双手灵巧、头脑精明的人。
慕尼黑地区拥有雄厚的智力资源。慕尼黑是联邦德国最大的大学城,八万学生是一支雄厚的力量,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众多研究所是科技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德又是富有的。八十年代的企业家、投资家的敏锐目光捕捉到了这一宝贵资源。
南德存在一种四面八方狠抓人才培养的浓厚气氛。五年前巴伐利亚的教育家联合会、文理中学的家长联合会和经济界的代表就共同倡议成立了“文理中学和经济界工作联合会”,启发学生尽早确定奋斗方向。两年前成立的“德国教育、发明、革新行动联合会”大力促进技术和科学在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连西门子公司退休科技人员也成立一个协会,那名称也颇有趣,就叫作“老人帮助新企业”。
南德两个州的政府在新技术革命挑战面前有胆识、有魄力,反应快、动作早。这是南德面貌变化的重要原因。施特劳斯主席领导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在新技术革命浪潮面前,它的“嗅觉”灵敏得很。巴伐利亚政府重视外来投资,凡哪家公司要在巴伐利亚投资,大约半年就可以办完全部手续上马动工,可是在汉堡至少得两年。巴登—符腾堡州制定了把公共管理部门全面计算机化的规划,要求下属各部半年内拿出各自系统的实施方案,建立新型的管理组织,改革领导结构,节约人力,提高效益。(附图片)
  图为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